傳統音樂、西樂對台語流行歌曲的影響(轉載)-1998

任何文化一定需要經過長期的演進,才能進入豐收期,「台語流行歌曲」也是如此。台灣的「傳統音樂」與「西樂」,皆對「台語流行歌曲」造成極大的影響,其中尤以曲調的影響最為具體而重要,茲分述如下。

一、「傳統音樂」對「台語流行歌曲」的影響

在「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台灣「傳統音樂」相當程度的影響。茲將台灣「傳統音樂」對「台語流行歌曲」的影響,說明如下。

(一)人才投入方面

1、歌手方面

在「台語流行歌曲」的初興時期,台灣「傳統音樂」的藝人們,也適時地投入了歌手的工作,其中尤以受過良好戲劇音樂訓練的「純純」及「青春美」兩人最富盛名。本名劉清香的「純純」,原是「歌仔戲」班的藝人,因演唱第一首「台語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而成為台灣第一位流行歌手,此後又相繼主唱〈倡門賢母〉、〈懺悔〉、〈雨夜花〉、〈一個紅蛋〉、〈怪紳士〉、〈望春風〉、〈四季紅〉等膾炙人口的歌曲;而「平劇」藝人「青春美」,則是〈農村曲〉、〈人道〉、〈老青春〉、〈請聽我唱〉等歌曲的主唱者。

2、創作者方面

在「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群中,以陳秋霖、蘇桐、陳水柳三人與「傳統音樂」的關係最為密切;他們皆為台北市「歌仔戲」班的後台樂師,對於「傳統音樂」的造詣頗深,曾於1936年,共同參與「台灣新東洋樂研究會」,對傳統樂器進行改良。陳秋霖(1911年~1992年)擅長「大廣弦」、「殼仔弦」、「古吹」等傳統樂器,1933年進入「古倫美亞」(Columbia)唱片公司擔任樂師,在1935年進入「勝利」唱片公司之後,便開始寫作「流行歌曲」,先後創作了〈白牡丹〉、〈滿山春色〉、〈路滑滑〉、〈月夜嘆〉、〈中山北路行七擺〉、〈賣菜姑娘〉等風行至今的歌曲,並於1939年創設「東亞」唱片公司,甚至為了研發唱片的製作,而耗盡家產,對於「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貢獻頗多,而在1990年,實至名歸地榮獲「金曲獎」所頒發的「特別貢獻獎」。蘇桐(1910年~?),擅長操彈「揚琴」,1932年即進入「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歌壇,先後創作了〈懺悔〉、〈倡門賢母〉、〈青春嶺〉、〈雙雁影〉、〈農村曲〉、〈日日春〉、〈青春悲喜曲〉、〈母啊喂〉等「台語流行歌曲」。陳水柳(即陳冠華),亦先後創作了〈望鄉調〉、〈茉莉花〉、〈深夜的延平路〉、〈水浮萍〉、〈難忘的地下街〉等「台語流行歌曲」。

(二)作曲風格方面

1、由「傳統民謠」之曲調整編者

將「傳統民謠」的曲調加以整編,是創作「流行歌曲」的方式之一。例如:1933年由周添旺作詞,「古倫美亞」(Columbia)唱片公司發行的〈月夜愁〉,原是一首「平埔族」的歌謠,十九世紀末經由馬偕牧師加以採編,直至1933年,再由鄧雨賢重新加以整編之後,才以「台語流行歌曲」的面貌問世;1937年由陳達儒作詞的〈桃花鄉〉,則是一首由王福採譜,改編自「桃花江」的「台語流行歌曲」。此外,劉福助的〈安童哥買菜〉、〈阿嬤的話〉,以及郭大誠的〈糊塗總舖師〉、〈流浪的拳頭師〉、〈嘩玲瓏賣什細〉等,也都是由「傳統唸謠」採編而成的「台語流行歌曲」;而1967年發行的〈三聲無奈〉,以及1970年發行的〈生蚵仔嫂〉,也是由恆春民謠「台東調」所重新整編而成的「台語流行歌曲」。

2、由「傳統戲曲」之曲調整編者

「哭調仔」是「歌仔戲」使用最多的曲調,種類繁多,有「大哭調仔」(又稱「宜蘭哭」、或「正哭調仔」)、「艋舺哭」、「新哭調」、「台南哭」、「七字哭」、「三聲無奈」、「告狀調」、「瓊花調」、「都馬哭」、「嘆煙花」、「廣東怨」、「新北調」、「運河哭」、「賣藥仔哭」等。「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者,普遍吸收了「哭調」的特質,使「哭調」也成為「台語流行歌曲」極為普遍的音樂風格。例如:陳秋霖的〈白牡丹〉、〈心慒慒〉、〈月夜嘆〉;蘇桐的〈日日春〉;吳成家的〈港邊惜別〉、姚讚福的〈心酸酸〉等,皆是由傳統「哭調仔」所移植而來的「台語流行歌曲」。此外,除了「歌仔戲」的曲調影響到「台語流行歌曲」之外,亦有部分的「台語流行歌曲」被「歌仔戲」所吸收,而成為「歌仔戲」所使用的曲調,例如:〈望鄉調〉(陳水柳曲)、〈秋夜曲〉(姚讚福曲)、〈人道〉(邱再福曲)、〈滿山春色〉(陳秋霖)、〈青春嶺〉(蘇桐曲)、〈母子鳥〉(許森淵曲)等皆屬此類。可見「台語流行歌曲」與台灣傳統「戲曲音樂」,兩者間交互影響的密切關係。另外,鄧雨賢也以「南管」曲調創作了〈春宵吟〉,以「北管」曲調創作〈滿面春風〉。「台語流行歌曲」能夠吸取台灣「傳統音樂」的養份,也是它能深深牽動鄉間父老心弦,讓聽者隨著曲、詞的流轉,而深受感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上述「台語流行歌曲」的「人才投入」及「作曲風格」兩方面的敘述中,可知「台語流行歌曲」與「傳統音樂」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

二、「西樂」對「台語流行歌曲」的影響

「台語流行歌曲」的興起,不僅受到台灣「傳統音樂」的影響;同時,三○年代的「西樂」,已在台灣逐漸地成熟,不僅為台灣音樂注入了新聲、豐富了內涵;同時,由於「西樂」知識、樂器和技巧的輸入,更使「台語流行歌曲」更為多彩多姿。「西樂」對於「台語流行歌曲」的影響,主要有「創作人才的培育」及「西樂質素的吸收」兩項,茲分述如下。

(一)創作人才的培育

早期學習「西樂」,並以音樂作為終生事業的台灣子弟,除了大部份往學院式的精緻音樂發展之外,也有一部份的音樂家,在民間創作通俗的流行音樂。三○年代「台語流行歌曲」主要的作曲者,除了蘇桐、陳秋霖、陳冠華三人為「歌仔戲」班的樂師之外,其餘的作曲者多以學習「西樂」為主。「教會」、「師範」、「留日」等「西樂」教育的三大管道,即分別培育出許多「台語流行歌曲」的作曲人才,茲分述如下。

1、教會系統

出身於「教會系統」,而後投身於「台語流行歌曲」作曲界者,以姚讚福最為重要。姚讚福(1908年~1967年),早年畢業於「台灣神學院」,曾任牧師工作,在「台語流行歌曲」興起時,即辭去神職,而投效於「古倫美亞」(Columbia)唱片公司,不僅負責創作「台語流行歌曲」,同時也擔任訓練歌星的工作;其後進入「勝利」唱片公司,創作了〈心酸酸〉、〈悲戀的酒杯〉等歌曲,一時間造成風行,奠定了他在流行歌壇的地位。

2、師範系統

出身於「師範系統」,而後投身於「台語流行歌曲」領域者,以張福興、鄧雨賢兩人最具代表性。

張福興(1888年~1954年),1907年畢業於「台北國語學校」(台北師範學校);次年,進入日本「上野音樂學校」進修四年,是台灣子弟留日習樂的第一人,被尊為「台灣新音樂之父」;他以台灣第一位「學院音樂家」之尊,毅然於1935年投效流行歌壇,主持「勝利」唱片公司的「文藝部」,使「流行小曲」成為當日「台語流行歌曲」的主流,對於三○年代「台語流行歌曲」製作水準的提昇,貢獻頗多。「勝利」唱片公司更在他細心的籌劃之下,順利地取代了「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地位,登上台灣唱片界的王座。

鄧雨賢(1906年~1944年),早年就讀於「台北師範學校」,接受「西樂」的薰陶,畢業後任教於台北「日新公學校」,由於對音樂的濃厚興趣,而遠赴日本「東京歌謠學院」深造。在「台語流行歌曲」興起的1932年,即進入「台語流行歌曲」的作曲界。此後數年間,先後創作了〈望春風〉、〈雨夜花〉、〈滿面春風〉、〈四季紅〉、〈春宵吟〉、〈碎心花〉、〈對花〉、〈一個紅蛋〉等膾炙人口的「台語流行歌曲」,是日治時期「台語流行歌曲」最重要的作曲家,對三○年代「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作出最為直接的貢獻,被尊稱為「台灣的福斯特」。

3、留日系統

「台語流行歌曲」的作曲家,屬於「留日系統」者,在日治時期主要以王雲峰、吳成家兩人為代表;終戰後則以許石、楊三郎、吳晉淮三人為代表。

王雲峰(1896年~1969年),早年曾受日本海軍退役樂師岩田好之助的「西樂」啟蒙,十七歲負笈東瀛,入東京「神保音樂學院」深造兩年。1932年,創作電影宣傳曲〈桃花泣血記〉,揭開「台語流行歌曲」的序幕,此後又相繼創作了〈怪紳士〉、〈城市之夜〉、〈歸來〉、〈深閨怨〉、〈自由船〉、〈補破網〉等共計37首的「台語流行歌曲」。

吳成家早年也曾赴日學習音樂,原為「台北放送局」的專屬電台歌星,並以「八十島薰」為藝名,相繼在「帝蓄」、「古倫美亞」、「勝利」等唱片公司灌錄唱片;1938年,他開始由歌手轉而嘗試歌曲的創作,其後接連創作了〈心茫茫〉、〈阮不知啦〉、〈港邊惜別〉、〈什麼號做愛〉等頗受好評的歌曲。

許石(1920年~1980年),年輕時即赴日本「歌謠學院」習樂,於1946年返台,隨即投入創作歌壇,代表作有〈鑼聲若響〉、〈安平追想曲〉、〈夜半路燈〉,並曾投資唱片公司,發展台灣的唱片事業。楊三郎(1919年~1989年),於1937年前往日本,跟隨日本音樂家清水茂雄學習理論作曲及編曲,1944年返台,1946年,發表處女作〈望你早歸〉,奠定了他在流行歌壇的地位,其後又陸續創作〈苦戀歌〉、〈孤戀花〉、〈港都夜雨〉、〈秋怨〉、〈思念故鄉〉、〈秋風夜雨〉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吳晉淮(1916年~1991年),1931年進入日本「歌謠學院」主修歌謠理論、對位學、和聲學等,1957年,返回台灣,以一首〈關仔嶺之戀〉在台灣初試啼聲,建立了他在台灣歌謠界的地位,其後又相繼發表〈暗淡的月〉、〈可愛的花蕊〉、〈黃昏的海邊〉、〈月娘半屏圓〉等深受歡迎的歌曲;1965年,開辦了「吳晉淮音樂研習社」,「台語流行歌曲」之歌手郭金發、蔡一紅、陳芬蘭、良山、黃乙玲等人,皆出自其門下。總之,許石、楊三郎、吳晉淮三人皆於日治時期赴日習樂,而在終戰初期投身台灣的流行音樂界,成為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主要創作者,在五、六○年代「混血歌曲」盛行的時期,為「台語流行歌曲」保留了一絲本土創作的命脈。

(二)西樂質素的吸收

「台語流行歌曲」受到「西樂」質素相當程度的影響,其中尤以「創作方法」及「伴奏樂器」最為重要,茲分述如下。

1、創作方法

「台語流行歌曲」的作曲家,雖然在歌曲的創作上,時常吸收台灣傳統音樂的養分,作為音樂創作的基礎,因而創作了許多富於台灣風味的「台語流行歌曲」;但是,畢竟這些作曲家們大都接受「西樂」教育,因此,在創作「台語流行歌曲」時,也難免受到「西樂」的創作理論、方法和美學思潮等的影響,使「台語流行歌曲」大多蘊藏著豐富的「西樂」質素。

音樂學者張純琳,曾就「台語流行歌曲」的曲調加以研究,認為其創作的年代愈近,則「西樂」的質素愈強,他剖析道:

在日據時期:音域的範圍在八度到十三度之間。在音階上多採用五聲音階宮調式,曲式大多為一段體。所以這時期的歌曲較具有台灣鄉土色彩。光復之後:音域多在九度到十三度之間,在音階上,除了以往慣用的五聲音階外,另有許石、楊三郎自日本學習音樂歸來,在作曲上採用了西洋的大小音階,曲式上除了以往較常用的一段體之外,還加入了二段體與五句型的曲式。

同時,根據民族音樂學家許常惠先生針對27首「台語」的「傳統民歌」的音域加以研究,其結果以八度音域最多,共計10首,其中僅有4首為十一度音域者;而音樂學者陳碧娟,取樣日治時期「台語流行歌曲」中「流行的好歌」,共計20首,加以分析研究,其結果顯示,其間屬八度音域者,僅有〈雨夜花〉一首;而屬十一度音域者,卻高達10首,佔半數之多。足見專就音域而言,「台語流行歌曲」已與傳統民歌大不相同,而較類似於「西洋音樂」。

2、伴奏樂器

台灣的傳統樂器,大致承襲於中國,如揚琴、秦琴、二胡、木魚、柳葉琴、嗩吶、鐘、鼓、磬、琴、瑟、笙、簫、笛、壎、籥、翟、拍板、鑼、鐃鈸、月琴、殼仔絃、大廣絃……等;一般習慣將之歸類為金(如:鐘)、石(如:磬)、絲(如:琴瑟)、竹(如:簫管)、匏(如:笙竽)、土(如:壎塤)、革(如:鼓)、木(如:柷敔)等八類,合稱為「八音」。早期西洋樂器隨著「西樂」而傳入台灣,三○年代台灣逐漸產生了研習鋼琴、小提琴、管風琴、小喇叭等樂器的留日學者,當中尤以研習鋼琴與小提琴的人數最多。隨著「西樂」的傳佈與發展,台灣民眾對西洋樂器,也逐漸地認知、接受;三、四○年代左右,台灣婚、喪、喜、慶等活動,甚至是「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戲劇的後場樂器,也逐漸開始使用薩克斯風、小喇叭、西洋鼓等西洋樂器。在鄭恆隆《台灣民間歌謠》一書中,即附有攝於1937年「永樂戲院」的一張相片,從這張相片中,可清楚的看出,其伴奏的樂器計有鋼琴、小提琴、薩克斯風、小喇叭、鼓等各式西洋樂器。總之,西洋樂器在三○年代,已逐漸融入台灣人民的生活中,「台語流行歌曲」也利用西洋樂器來伴奏。

由上述「創作人才的培育」、「西樂質素的吸收」等兩項事實中,可知「西樂」對「台語流行歌曲」的影響極為深遠。

第三節 台語流行歌曲流變史

本節針對六十餘年來「台語流行歌曲」的「外部環境」、「內部流變」兩者的變遷狀況,加以說明如下。

一、外部環境

「傳播科技」及「西樂教育」的發展,是影響「台語流行歌曲」發展的重要因素,茲分述如下。

(一)傳播科技的發展

傳播科技的發展,不僅促使音樂欣賞及傳播的方式,產生革命性的重大轉變,也攸關「流行歌曲」的誕生與發展;倘若沒有這些科技的催生,則歌曲勢必無法具備無遠弗界的特色,自然也難以達到「流行」的效果;因此,台灣影音科技的演進史,實為探討「台語流行歌曲」不容忽視的一環。以下即分別針對日治時期在台灣興起的「錄音」、「廣播」、「電影」,以及國府時期在台灣興起、普及的音響、電視、MTV、KTV等數種「影音科技」,對「台語流行歌曲」所構成的影響,分述如下。

1、錄音技術

從前音樂只能供作現場欣賞,人們必須到歌劇院、戲院、露天戲台、廟會等特殊的表演場所,才能欣賞音樂,這種音樂演出的模式,使得無論在音樂欣賞的地點、時間、次數等方面,均造成極大的侷限與不便;留聲機發明之後,人們只要擁有簡單的設備,就可以在任何的時間、地點,不計次數、隨心所欲地欣賞音樂。唱片不但儲存了音樂,同時也滿足了個人對音樂得以任意擁有、屯積、播放,甚至於丟棄的慾望。音樂的表演型態,正式由現場音樂會的「再現」模式,轉變為可供大量生產、複製的「重複」模式;表演者與欣賞者雙方的關係,也從以往現場「面對面」的互動關係,轉變成透過錄音傳達的單向關係。

此外,錄音技術對流行歌曲所產生的影響,還有以下幾項:一、音樂藉由錄音技術,大量地被複製,並在「物質化」包裝之後,進而成為可供販售的廉價商品,促使音樂得以朝向「大眾化」的「流行音樂」發展;二、人們得以藉由錄音技術的幫助,密集而重複地欣賞自己所喜好的音樂,使得人們容易對歌曲產生喜新厭舊之感,導致音樂成為一種講究流行風尚、旋生旋滅的「消費財」,促使音樂朝向「商業化」的「流行歌曲」發展。

1877年,愛迪生發明最原始的留聲機,人類進入錄音、留聲的新紀元;1897年,世界第一家唱片公司「EMI」成立,此後,全球各地的唱片公司也相繼成立。1914年,台灣有林石生等共計十五名的樂師、歌手,前往日本「飛鷹」唱片公司錄製台灣「傳統音樂」,成為以台灣音樂錄製唱片之始,然而,由於唱片在當時仍屬奢侈品,因而銷售成績並不理想;直到1925年,每片只售三、五角的「金鳥牌」小型唱盤發行後,台灣的唱片市場才逐漸繁榮起來;正當1932年「台語流行歌曲」興起的時候,台灣已先後出現「金鳥」、「飛鷹」、「東洋」、「駱駝」、「利家」、「鶴標」、「羊標」、「太平」、「文聲」、「新高」等品牌的唱片,唱片業顯然已初具規模。

早期的唱片,是一種直徑10英吋,每分鐘78轉的唱片;1948年,美國「歌倫比亞公司」發明「細微音溝」的錄音方法,將唱片的轉速改為每分鐘33又1/3轉,使唱片的容量,大幅增加為40分鐘;1951年,英國研究成功高度原音唱片;1952年,美國研究出使高度原音唱片的聲音更加完美真實的高傳真「Hi-Fi」唱片,可謂一劃時代的改進。1970年,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研究發展出「SQ」(Stereo Quadra)「矩陣式四聲道唱片」,1972年,日本「JVC」與美國「RCA」試驗成功「CD-4」~「分立式四聲道唱片」;兩種發明使音樂的播放更具臨場感。1980年,被譽為「夢幻般的音響」的「雷射唱片」(CD)問世,使用者再也不必顧慮磨損,更無靜電、灰塵、發霉等的困擾。

戰後初期的台灣百廢待舉,物資極為匱乏,唱片成為一種「奢侈品」。直至五○年代初期,台灣才開始出現麗歌、亞洲、女王、鳴鳳等幾家小型家庭式的唱片製作工廠。1963年,第一張台灣自製的「立體身歷聲」唱片~《孝婦淚》發行。1965年,「海山唱片公司」前往東南亞地區參加商展,將「台語流行歌曲」及「國語流行歌曲」的唱片,一併參展,獲得當地僑胞極大的迴響,此後國內唱片公司,紛紛進軍東南亞,使海外市場的銷售量甚至超過了國內市場;此外,隨著唱片的外銷,歌星也遠赴東南亞各地表演。1976年,「第一唱片公司」購入西德最新式的「刻片機」,台灣的唱片技術逐漸跟上歐、美先進國家。

八○年代中期之後,「電子合成器」(MIDI)逐漸普及,為「流行音樂」的錄製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通常「電子合成器」只需要少數的樂手,就能製作出相當於一個龐大樂團的音樂效果;同時藉由電腦的控制,可以產生非人力所能實現的極度精確之特殊音效,豐富了「流行歌曲」的音樂面貌。此外,亦發展出「多軌錄音」的技術,錄製唱片時,先將不同的聲音由各軌收錄,每一軌的聲音都能單獨受控,再由錄音師調整它的音頻、音量及時空效果;每一軌的內容也可以一再重複錄製、接合, 再由混音師提高音質,最後才將多音路的訊號,融入混合板之中,大大地提高了音樂的豐富性。1982年,「CD」以每張新台幣850元的高額售價,在台灣上市;1986年,碟影(CVD)唱片在台灣上市;1990年,台灣的「錸德科技公司」在「新竹科學園區」設廠量產「CD」,才逐漸降低國內「CD」的價格。

唱片公司是活絡唱片市場的主要關鍵角色。五○年代開始,台灣的唱片市場逐漸復興,直至1967年止,向「內政部」登記有案的發行業者共計117家,此外還有26家的唱片製造廠,其中七○年代之前成立,較為著名的唱片公司,有四海、環球、麗歌、福茂、第一、鳴鳳、思明、四海、亞洲、環球、海山、麗歌、女王等;七○年代之間,又有歌林、新格、鄉城、光美等唱片公司成立,其中以歌林、新格兩家唱片公司最為出色;到了八○年代,台灣的唱片業更為興盛,飛羚、滾石、天鼎、飛碟、上格、喜瑪拉雅、藍白、大大、吉馬、華倫、點將、金園、鄉城、瑞星、名冠、飛鷹、水晶、可登、寶麗金、綜一等唱片公司紛紛成立,而以滾石、飛碟兩家執唱片界之牛耳。茲舉戰後較為重要的唱片公司,並列出其所出版的音樂種類如下(表2~2)。

(表2~2)

戰後台灣主要唱片公司及其音樂出版種類表

唱片公司 成立時間 出版音樂種類

四 海 1953年 國語流行歌曲、西洋音樂、中國古典音樂、戲曲。

環 球 1956年 國語流行歌曲、輕音樂、國語歌曲音樂帶。

麗 歌 1957年 國語流行歌曲、國樂。在六○年代的「群星會」時期,為國語唱片界的主流。

福 茂 1957年 台灣第一家國外原版代理公司。八○年代前,以代理國外古典西樂、輕音樂為主;1984年之後,開始嘗試國樂唱片的製作。

海 山 1961年 六○年代,大量培植台灣本土的國語詞、曲作家,將國語歌壇的重心,由香港轉移台北,將國內唱片推展至海外;七○年代的「民歌運動時期」,也出版了許多「民謠風」選集,是除了「新格唱片」的「金韻獎」之外,對七○年代「民歌運動」貢獻最力的唱片公司。

上 揚 1967年 以代理西洋古典樂曲為最主;1986年起才增加國語流行歌曲部門。

歌 林 1971年 初以國語流行歌曲為主;八○年代之後,才加入台語及西洋歌曲。

新 格 1976年 以出版國語流行歌曲為主。「民歌時期」創辦「金韻獎」,對於民歌人才的發掘、民歌運動的推廣,頗具功效。

滾 石 1981年 以國語流行歌曲為主;在1989年底,發行《抓狂歌》專輯之後,漸次兼營台語流行歌曲。

天 鼎 1981年 國語流行歌曲為主。

飛 碟 1982年 國語歌曲專輯、地方歌謠、兒童歌曲、相聲、戲曲等。

上 格 1982年 國語流行歌曲、西洋歌曲。

喜瑪拉雅 1983年 1983年接管「海山唱片」,以西洋專輯唱片的代理為主;1988年起,逐漸進入國語流行歌曲市場。

藍 白 1983年 國語流行歌曲。

吉 馬 1984年 第一張唱片為國語專輯,此後改變製作方向,全力朝「台語」市場發展;1989年起,開始嘗試發行國語專輯。執八、九○年代台語流行歌曲唱片之牛耳。

可 登 1985年 國語流行歌曲、中國音樂。

水 晶 1987年 國內非主流「新音樂」的開拓者。台語歌曲、國樂、西洋「新音樂」代理。

寶麗金 1989年 台灣第一個跨國性唱片公司。國語流行歌曲、西洋音樂、中國古典音樂、輕音樂。

資料來源:
1、台灣省文獻會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卷6〈文教志.文化教育篇〉,P446~P448。
2、銘傳商專大眾傳播科編《台灣唱片業的過去現在未來》,P128~P131。

由此可知,九○年代之前的主流唱片公司,大都以國、英語,或古典、傳統音樂為主,對於「台語」的音樂製作甚少,可見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市場佔有率,實遠低於「國語流行歌曲」。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唱片公司,可推及成立於1952年,由「台語流行歌曲」的著名作曲家陳秋霖、許石分別創辦的「勝家唱片工廠」以及「中國唱片公司」,這兩家唱片公司,後皆因虧損連連,而結束營業。「亞洲唱片公司」是五、六○年代「台語流行歌曲」最主要的發行公司,文夏、洪一峰、紀露霞、洪弟七、秀蘭、黃三元、鄭日清、黃秋田等人,都曾經是「亞洲唱片」旗下的歌手,然而,該家唱片公司後來也因經營不善而停業。直至1984年「吉馬唱片公司」出現後,才以「夜市走唱」的宣傳方式,打破了媒體對「台語流行歌曲」的層層封殺,使「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逐漸有了轉機,對於八○年代「台語流行歌曲」的復甦,有著極為重大的貢獻。

1980年,全球四大唱片機構之一的「寶麗金唱片公司」,正式在台灣成立分公司,是台灣第一家外國唱片公司,意味台灣的唱片業,已正式進入全球的唱片體系之中;此後,「飛碟唱片」代理國外的「WEA」、「滾石唱片」代理美國「EMI」、「喜瑪拉雅唱片」代理美國「CBS」及日本「SONY」。這些唱片公司之間的跨國合作,不僅使台灣唱片逐漸走向「國際化」,同時也是帶動國內唱片市場的「文化工業」體系加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當「文化工業」快速在台灣「唱片市場」發酵的八○年代,標榜「俗媚之外,還有水晶」的「水晶唱片公司」正式在1986年成立,開始在台灣發展一種無論詞曲內容、行銷方式,皆有別於「主流音樂」的「台灣新音樂」,提供了台灣的音樂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空間。

資料來源: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i/iunn-khek-liong/sek-su/02-khai-soat.htm

comments

About the Author

has written 274 stories on this site.

Write a Comment

Gravatars are small images that can show your personality. You can get your gravatar for fre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