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周刊︰李開複搞掂全球唱片業

1590363016可能很多人看不懂”搞掂”的意思,這是”拿下”的大陸用語,我剛看到文章時還以為搞掂=搞爛,不過周邊還不少人認為應該是搞爛哩!哈!

  Google決心在中國開始它的免費正版音樂搜索─視他們為潛在敵人的四大唱片公司如何成為其同盟者?

  Google中國決定正式推出音樂搜索服務─其競爭對手百度正是透過富有版權爭議的音樂搜索服務而籠絡了大量用戶。但Google卻想選擇一條正規化的道路,“我想中國用戶再沒有理由不使用Google了。”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複這樣期待。

  2008年春天,EMI(百代唱片公司)將Google中國和中國本土音樂網站巨鯨音樂網的幾位高管請到其英國總部,參觀其引以為豪的Abbey Road Studios錄音室。這個邀請的特別之處在於,Google一直讓他們頗為不安─這10年來,正是互聯網用戶對盜版音樂的免費下載而使得唱片銷量銳減,Google和巨鯨在過去一年中一直試圖讓EMI同意授權免費音樂下載服務。

  到參觀之時,這種不安已多少被克服。起碼這家唱片業的巨頭期望這些后生小子能到這個建立於1931年的古老的錄音室來看看─過去78年中,眾多古典唱片和經典名曲都在Abbey Road Studios錄音室錄製,然後銷售給一個個音樂發燒友。幾個月后,EMI同意了Google中國和巨鯨的提議,允許中國的用戶在Google和巨鯨的網站上搜索和下載EMI版權所有的唱片。長期以來,因為中國用戶習慣於下載盜版音樂而使唱片公司無法在這個市場上獲利,EMI期望這一合作能夠改變現狀。

  抱有同樣期待的還有環球、華納、新力和其它140余家唱片公司。3月30日,中國的消費者可以在Google和巨鯨的網站上看到35萬首歌曲,其中包括7萬首中文歌曲,28萬首英文歌曲。而之后,已經簽約的110萬首歌曲會陸續加入可被下載的巨鯨音樂數據庫中。

[ad#468×15]

  作為回報,這些唱片公司可以從Google和巨鯨網站的廣告收入中得到分成─廣告商將利用Google的廣告系統在Google和巨鯨的搜索下載頁面上拋放廣告。Google暫時並不參與分成。“估計廣告收入在一年內並不突出,但是我們希望在今后幾年會有成倍增長。”EMI唱片東南亞、大中華區業務發展副總裁周倩儀說。只是合作各方都沒有透露分成數字。

  這種模式看起來簡單,實現起來卻並不容易。在過去的10年中,道統的唱片業和互聯網相處並不愉快,這一點不論從10年前五大唱片公司對Napster的起訴,還是后來唱片公司對海盜灣(The Pirate Bay)縱容消費者免費下載盜版的不滿中都可以看出。

  但Google作為一家號稱搜索互聯網上所有訊息的公司,卻無法忽視音樂這塊領域。在中國,另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因為音樂搜索業務而得到大量流量。當2006年Google中國成立時,李開複不斷被問及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Google不做音樂搜索?

  在那一年,同樣問了李開複這個問題的人還包括林斌。這位后來成為Google音樂搜索項目總監的工程師當時正準備跳槽到Google,在長沙邂逅李開複后問了這個問題。他還記得當時李開複笑著說,那你來Google做這個項目吧。

  當林斌成為Google正式員工后,他才知道做音樂搜索比想像的更難。難度在於Google需要考慮版權問題。它不希望提供的是侵犯版權嫌疑的音樂鏈接,但如何做才能既不侵犯版權又能提供免費音樂呢?

  同樣考慮這個問題的還有洪峰,他后來成為了Google音樂搜索產品的產品經理。他曾在那一年闖進李開複的辦公室,說︰“我找到方法了,我們可以和一個提供正版音樂的網站合作。”李開複並不覺得這個建議有大的可行性,但洪峰開始和當時在中國做音樂的每一家公司接觸,並成為之后Google音樂搜索的產品經理。

  而這時,巨鯨網站正在試圖聯繫不同的公司,以獲得音樂網站商業模式的靈感。這家在2006年成立的音樂網站在剛開始成立時採用付費模式向用戶提供正版音樂。但這種模式無論從流量還是收入上都證明了其失敗。2006年下半年,這家公司的CEO陳戈和董事長章明基開始和Google等網站談論在線音樂的商業模式。

  2007年1月4日,新年上班第一天,陳戈接到電話,要他前往Google中國的辦公室參與討論音樂搜索的會議。參加這次會議不僅有Google技術部門的工程師,還有Google戰略部的人。雙方初步合作方案開始確定。

  只是,接下來的11個月中,這個項目毫無進展。由於商業模式懸而未決,所有的工作都停滯不前。甚至Google在2007年7月徵人來做音樂搜索的3名員工開始感覺一片茫然。林斌不得不對他們說,如果你們願意,可以轉做別的項目。

  2007年11月,澳門。在一個會議結束之后,李開複拉著林斌、洪峰等人商量商業模式。洪峰手繪了數張圖,其中一張最簡單的圖被保留下來,被大家認為是合理的商業模式─巨鯨取得唱片公司和詞曲版權公司的正版授權,建立正版音樂產品數據庫;Google戰略投資巨鯨音樂網,提供搜索、廣告等方面的技術支持;Google音樂搜索的結果全部來源於巨鯨的音樂數據庫;Google和巨鯨都提供音樂免費在線收聽和下載;唱片公司和詞曲版權公司對基於音樂搜索而拋放的廣告可以分成。

  這張手繪的圖表被掃描下來,並作為說服Google全球首席執行官艾利克 . 施密特(Eric Schmidt)的輔助工具。這種模式和Google過去的模式都不一樣。在音樂搜索之前,Google已有一些基於版權的產品,比如YouTube和圖書搜索。只是這兩項產品都是Google直接和版權所有者談判。“我們是互聯網公司,和唱片工業雙方都不是很熟悉,所以需要巨鯨這樣的媒介。”洪峰解釋說。

  施密特最終同意了,這時這個項目才得以立項。隨后Google做音樂搜索的3人團隊迅速擴充到了10多個人。這在Google並不多見,其通常的產品開發團隊是3個人,中型的產品開發也不過是5個人左右。

  而對於巨鯨而言,對四大唱片公司和詞曲版權公司的突破正式開始。陳戈開始找四大唱片公司中國區的負責人一個個談。

  對於陳戈而言,一個好消息是,唱片公司之前對數字音樂的嘗試並不成功。“人們透過互聯網聽音樂,而不再購買唱片。”全美音樂出版商協會高級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傑?羅森塔爾(Jay Rosenthal)說。網路音樂服務並沒有成為促進音樂銷售的激活劑。按照美國唱片業協會的數據,唱片業銷售額由2000年的140億美元下滑到了去年的約100億美元。儘管蘋果iTunes和Amazon MP3等音樂下載服務的營收增長強勁,但卻不足以彌補CD銷售銳減造成的損失。

  而這些公司雖被稱之為巨頭,並且被陳戈稱為“父輩的父輩就在做生意”,但它們已沒有多少選擇餘地。互聯網上做數字音樂的成功者顯得更為強勢。例如唱片公司在看到蘋果iTunes Store的成功而要求更多分成時,iTunes 業務副總裁艾迪 . 庫埃(Eddy Cue)表示︰蘋果寧願關閉 iTunes Store 音樂下載商店,也不會對 99 美分一首的歌曲進行漲價或承擔更高的使用費率。

  這讓陳戈有足夠的機會讓唱片公司做另一個嘗試。

  壞消息是,每天都有很多要求和唱片公司合作的項目書放在四大唱片公司高管的桌上。他們中有一些已和陳戈一樣看到了這樣的機會,並且和陳戈一樣,試圖說服四大唱片公司成為合作伙伴。

  甚至唱片公司自己也在建立新的網站來探索數字音樂銷售模式。2008年初,新力和環球唱片推出了一項名為“TotalMusic”的在線音樂訂閱服務。

  陳戈要做的就是同Google一起將有誘惑力的未來放在四大唱片公司面前。每當Google在產品方面做出一些突破性成果時,都會邀請四大唱片公司的高管來Google中國辦公室觀看演示。而陳戈也和章明基一起琢磨這些公司在害怕什麼,又在期待什麼。

  “我們對中國市場比較了解,但總部還是會顧慮免費的模式。”周倩儀說,“誰都不知道永遠免費會怎樣,況且中國的互聯網廣告市場沒有美國那么成熟。”

  甚至中國本土的唱片公司也害怕這種免費模式。例如儘管宋柯和陳戈、章明基都是好友,但其創立的唱片公司太合麥田卻遲遲未與巨鯨簽約,原因是他擔心這種免費下載並分成廣告費的模式不能帶來足夠的收入。

  但中國市場的現狀還是讓唱片公司決定嘗試一下,唱片公司的中國區高管開始說服其頭家來中國親眼看一看。Sandy Monteiro─環球唱片東亞地區高級副總裁,之前兩年才來一次中國,但是現下他3個月之內來了中國5次。“我的頭家是一個75歲的老人,做了幾十年唱片業。他起初真的是不知道發生些什麼。但是現下一切都在變化。”Sandy說︰“我對我們團隊和Google團隊唯一的叮囑就是︰Don’t screw up﹗”(千萬別搞砸了﹗)

[ad#468×60]

  而四大唱片公司之一新力面臨的問題更加複雜。新力唱片娛樂公司(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Inc)作為美國新力公司(Sony Corporation of America)的全資子公司,必須考慮到這項合作是否會對母公司旗下業務有衝突。新力曾為其掌機PSP推出音樂下載服務。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嘗試。不嘗試就會讓非法盜版壟斷市場。”新力唱片大中華區總裁崔震東說。

  事實上,這些唱片公司為贏得這場角逐的主控權,並不吝於多挑選幾個合作伙伴,甚至他們樂於小心翼翼在互聯網領域保持平衡。在和蘋果合作並且看著后者大獲成功之后,四大唱片公司時刻準備著和各種互聯網公司合作。在2008年,四大唱片公司授權MySpace,允許其上傳正版音樂,以供用戶檢索並在線收聽。如果用戶有需要,點擊鏈接可以將它們帶到亞馬遜去購買。MySpace絲毫不避諱說自己的曲庫會不斷增大,並與iTunes形成強有力的競爭。

  “我們也鼓勵其他網站提供正版音樂。”崔震東說。

  因此,巨鯨,更準確地說是Google,不光會在現下面對那些提供盜版音樂的競爭對手,在未來還會面對那些提供正版音樂的競爭對手。這讓Google試圖提供更好的服務來贏得用戶的喜愛。

  在2008年8月Google和巨鯨推出第一版Google音樂搜索時,這項產品並無新意─在Google的搜索框內輸入歌名或者歌手,可以進入音樂搜索頁面。當時,音樂搜索只是Google整合搜索的一部分;搜索頁面的功能也只是簡單的搜索后在線收聽或免費下載。

  而一年之后,Google增加了一些更酷的功能。在除了用歌手或者歌曲名稱這樣的文字來尋找音樂之外,用戶還可以透過旋律和節奏來搜索音樂。Google基於其對不同多媒體內容抽取並處理的技術,來讓機器學習音樂,使得它能辨別出相似的旋律、節奏和音色。這樣的研發結果是,用戶能基於更感性的描述找到他所要的歌。

  為了增加這些功能,Google將一些團隊中對多媒體搜索有研究的成員聚集到一起來完成這個項目。這些技術的開發從某種程度上贏得了唱片公司的信任。“打個比方,這對它們(唱片公司)而言就像嫁女兒,它希望(女婿家的)房產和車都不錯。”洪峰說。

  Google還試圖讓音樂搜索呈現的界面更為豐富。和唱片行業的交流也讓Google在不斷改變自己的產品形式。有一次,一個唱片業內人士問林斌,你們為什麼不按照情境模式來提供歌曲分類呢,要知道我們在耶誕節可是會推耶誕專輯的。林斌覺得這個主意妙極了,因為這正符合人們聽歌的習慣─在不同的場合,例如在咖啡館、宴會等場合,人們會聽不同的歌。

  所有這些都在改變唱片行業內的人們對音樂產業的看法。章明基記得數年前,當他和唱片行業的人談論今后唱片銷售的形式和模式時,他們會覺得很多東西千年不變,無非是培育、包裝歌手,然後銷售唱片;而現下,他們越來越主動探討新的商業模式。

  但沒有人能保證Google和唱片公司的一腔熱情不會落空。想要把並不關心盜版問題的用戶從競爭對手百度那裡搶到手並非一件易事─在流量未得到大幅提升之前,用廣告喂飽140多家唱片公司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巨鯨和Google在被問及今后的盈利預期時,態度都十分謹慎。

  在美國,一個與之相似的計畫也在進行,推進更為艱難。  文│CBN記者 徐濤 駱軼航 王娜 2009年04月03日11:28 第一財經周刊

comments

About the Author

has written 92 stories on this site.

Write a Comment

Gravatars are small images that can show your personality. You can get your gravatar for fre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