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扁時代對音樂產業功過與對馬政府的期許(上)

扁政府歷經8年的執政,政經上的功過就不需在此評論,但對音樂產業而言,我給予肯定的評價,雖然扁政府在2006年也曾經擬出搶救內容產業的5年計畫,但似乎口號多過執行,除了樂團發片經費補助外,企劃書中似乎看不到其他政策的落實,對音樂產業想當然也並未產生任何效益。但這八年來,扁政府做了一件事情卻深深影響往後音樂產業的發展,甚至連扁政府也沒料想到的成果,那就是─本土化。不管你認同與否,教育上的本土化加深對台灣文化的認同(包括傳統與流行),已造成年輕一輩對於發揚甚至進而改造台灣文化產生使命。(古人說,教育乃百年大業,確實如此,日本統治期間讓台灣人覺得自己是天皇的子民,過去的國民黨教育也讓台灣人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扁時代又想利用教育來喚醒台灣魂。哀!難怪台灣有憂鬱症的人佔了1/10強。)
十年前,台灣不過是港星發展的腹地,港劇、港樂、港影橫行,但拆開包裝,香港電影大多是台灣企業出資拍攝,香港音樂大多是台灣音樂人的創作與製造,同樣一群製作班底,只要演唱者或電影主角是港星,就有百分之200的加分作用,分析原因,難道是台灣製作團隊不好嗎?難道是台灣歌手比較不會唱歌嗎?錯了,台灣當時音樂素質比香港高出許多,很多台灣音樂製作人常會在電視上暗諷港星會唱歌的寥寥無幾,會造成此怪異現象,主要是民間消費族群對自我認同的信心薄弱造成。

任何文化的發跡,都必須向下扎根,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各種文化穿插其中,舊國民黨時代太強調單一文化,造成創意的壓抑,扁時代開始強調多元文化的發展,客家、原住民都擁有自己的電視台、在金曲獎獎項上也於2003新增客家、原住民獎項,雖然有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政治操作,但也著實對各項文化發展產生非常大的延續性與開創性。

除此之外,因為扁馬政治鬥爭,台北大巨蛋被互踢皮球,雖然後來馬政府還是成功取得台北大巨蛋興建許可,可惜因為又牽涉到財團的利益,到現在依舊廢墟一片。(至於牽涉到什麼利益糾葛,請自己查詢,因為跟音樂無關,所以這裡就不做強調解釋。)
兩岸三通,音樂該通往何處?(中)
待續….
待續….
More from my site
About the Author
One Comment on “論扁時代對音樂產業功過與對馬政府的期許(上)”
Write a Comment
Gravatars are small images that can show your personality. You can get your gravatar for free today!
你也太厲害了~連政治上對音樂的影響都可以觀察的如此銳利,期待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