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扁時代對音樂產業功過與對馬政府的期許(上)

為了讓台灣華語音樂龍頭地位繼續走向下一個20年,這是一篇新政府相關單位絕對要嚴肅看待的一篇文章,除了審慎衡量內外環境衝擊外,如何重返音樂產業榮景與擴大相關產業就業機會,是這篇文章所要探討的主軸。而有部分文章涉及敏感的政治議題,本人在此強調,所有評論皆著眼於現象觀察,而非無謂的褒貶。如您有不同解讀,也歡迎您留言指教。
扁政府歷經8年的執政,政經上的功過就不需在此評論,但對音樂產業而言,我給予肯定的評價,雖然扁政府在2006年也曾經擬出搶救內容產業的5年計畫,但似乎口號多過執行,除了樂團發片經費補助外,企劃書中似乎看不到其他政策的落實,對音樂產業想當然也並未產生任何效益。但這八年來,扁政府做了一件事情卻深深影響往後音樂產業的發展,甚至連扁政府也沒料想到的成果,那就是─本土化。不管你認同與否,教育上的本土化加深對台灣文化的認同(包括傳統與流行),已造成年輕一輩對於發揚甚至進而改造台灣文化產生使命。(古人說,教育乃百年大業,確實如此,日本統治期間讓台灣人覺得自己是天皇的子民,過去的國民黨教育也讓台灣人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扁時代又想利用教育來喚醒台灣魂。哀!難怪台灣有憂鬱症的人佔了1/10強。)
十年前,台灣不過是港星發展的腹地,港劇、港樂、港影橫行,但拆開包裝,香港電影大多是台灣企業出資拍攝,香港音樂大多是台灣音樂人的創作與製造,同樣一群製作班底,只要演唱者或電影主角是港星,就有百分之200的加分作用,分析原因,難道是台灣製作團隊不好嗎?難道是台灣歌手比較不會唱歌嗎?錯了,台灣當時音樂素質比香港高出許多,很多台灣音樂製作人常會在電視上暗諷港星會唱歌的寥寥無幾,會造成此怪異現象,主要是民間消費族群對自我認同的信心薄弱造成。
從扁政府提倡本土化後,過去備受歧視的台客變成一種主流文化,首先本土劇開始在台灣坊間大受歡迎,接著台灣土產歌手開始跨出國內深入亞洲,接著偶像劇也由流行花園帶頭衝出台灣,台風在亞洲很快即搶占一席之地,歸納主因,主要是消費者對台灣產生較過去更大的認同感,造成內需市場在短時間內擴大產值,擔當藝人銷往國際的強力後盾,美國人愛拍戰爭片,因為藉由英雄主義劇情,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情操,而過去扁政府承襲李登輝時代強化中國的威脅也確實凝聚內部更大的向心力,讓本土化發展蔓延迅速。
任何文化的發跡,都必須向下扎根,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各種文化穿插其中,舊國民黨時代太強調單一文化,造成創意的壓抑,扁時代開始強調多元文化的發展,客家、原住民都擁有自己的電視台、在金曲獎獎項上也於2003新增客家、原住民獎項,雖然有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政治操作,但也著實對各項文化發展產生非常大的延續性與開創性。
不過扁政府在音樂產業上當然也有讓人詬病的地方,例如對於盜版業者姑息就是一例,如果早個幾年讓當時依舊是非法的EZPEER或KURO歇業,就不會養成消費者動不動就希望99或199吃到飽的窘境。在數位音樂領域上,很多專家都讚許韓國的Melon非常成功,但其實不然,在唱片公司角度來說,一但養成消費者吃到飽的習慣後,單曲銷售變成毒藥,雖然吃到飽機制都有利用DRM來規範使用期限,但網路上到處都是破解DRM的軟體,用戶只要輕鬆將歌曲拖曳到該軟體上,DRM馬上被破解,千萬不要寄望數位銷售可以彌補實體CD的損失,除非台灣斷絕與國際網路連線,然後掃蕩學術網路非法音樂,否則唱片產值依然會繼續探底。
除此之外,因為扁馬政治鬥爭,台北大巨蛋被互踢皮球,雖然後來馬政府還是成功取得台北大巨蛋興建許可,可惜因為又牽涉到財團的利益,到現在依舊廢墟一片。(至於牽涉到什麼利益糾葛,請自己查詢,因為跟音樂無關,所以這裡就不做強調解釋。)
馬政府上台後,馬上落實三通開放政策,對此我給予極大的評價與樂觀其成,至於三通政策下,如果能夠具執行力的行銷音樂產業的果實,藉由文化輸出創造更大的產值,是下個階段必須戰戰兢兢擬定的重要策略。
兩岸三通,音樂該通往何處?(中)
待續….

comments

About the Author

has written 92 stories on this site.

One Comment on “論扁時代對音樂產業功過與對馬政府的期許(上)”

  • 阿光 wrote on 12 七月, 2008, 15:13

    你也太厲害了~連政治上對音樂的影響都可以觀察的如此銳利,期待續集

Write a Comment

Gravatars are small images that can show your personality. You can get your gravatar for fre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