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銷售遞減是誰惹的禍(下)
- 星期六, 七月 14, 2007, 12:41
- 我的觀點
- 1,984 瀏覽人次
- 4 comments
前面從經濟學、社會學等角度分析可能造成唱片銷售遞減的因素,也提到數位音樂的崛起對於音樂各類產業的衝擊後,這次我們要探討的是這十幾二十年唱片發展的環節中,唱片公司扮演角色的得與失,台灣主要唱片業者在過去大把大把賺進鈔票的同時,對於投資與教育卻是不成比例,炒短線的經營方式造成台灣現今唱片工業跛腳嚴重。
台灣流行音樂發展二十多年來,不乏各種扶持創作的唱片公司,從早期以代理為主的藍儂唱片,到後來栽培出伍佰、豬頭皮、陳明章、謝宇威、雷光夏的水晶唱片,發行與挖掘獨立樂團的友善的狗、暗譜唱片,以至後來的魔岩、角頭文化、大大樹、默契音樂等等,都在台灣獨立音樂發展歷史中留下漂亮章節。但是台灣音樂環境有因為他們步入正軌嗎?
對於音樂市場的改變確實是有的,但消費者的教育卻還是原地踏步。
台灣音樂發展影響最大的還是在主流唱片,伍佰、五月天要是沒進入主流體系,絕對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幸運的是還有滾石唱片不斷衝擊台灣傳統唱片市場,相對飛碟唱片(後來賣給華納唱片)來說,已經算是有良心的公司,而其他主流唱片在複製搖錢樹的同時,並沒有向下扎根,除了分贓的版權體系確實非常健全外,藝人的栽培訓練都是被忽略的一塊,對於消費者,也沒有扮演好教育角色,二十多年來台灣唱片的風格分類只有流行這詞獨霸舞台,導致目前各大音樂網站區分音樂型態時,幾乎都是利用地區來分類,例如華語、台語、歐美、日韓等等,而除了流行、爵士搖滾、古典演奏這類比較容易辨識的風格分類也常被拿來使用外,金屬、電子、民搖等等幾乎都是被忽略的一塊(更不用提金屬又分成幾種分類)。
台灣消費者普遍認為台灣的音樂大致分為兩大類:流行與另類,很吵就就是歸到另類,很怪的也歸到另類,KUSO的也歸到另類,因為對於其他音樂風格認知有限,導致市場被一切為二,如此就變得很難與先進國家的音樂市場接軌,在國外,歌手的專輯類別劃分非常精細,理由其實很簡單,每個人對於音樂的喜好往往跟個性有關,什麼樣的人聽什麼樣的音樂,為了讓消費者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喜好,歐美日唱片市場很自然的將音樂風格劃分的越來越細(很多都是樂評家在評鑑某張專輯時,為了區別過去的音樂型態所衍伸的名詞),我們不是常講一樣米養百樣人,既然老祖宗將人劃分百樣,那勢必也需要更多的音樂類型來滿足大家的需求,讓消費者更容易找到他們真正的喜好,才能開發更大的唱片市場,為什麼台灣消費者常常會覺得一張專輯往往聽不到幾次就膩了,並不是歌曲不好,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很難在一張專輯中找到自己能完全滿意的專輯,旋律固然重要,但是概念性完整的專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張專輯結合了爵士、搖滾、重金屬、流行、民謠,我想聽完整張專輯後,應該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會產生分裂性人格。
人的聽覺也會因為年齡的增長有所改變,為什麼現今的唱片市場主要族群幾乎都是國中生,並不是高中與大學生不買唱片(實際上這年齡層的消費者確實也是盜版最大的擁護者。),主要是台灣大多數歌手發片的市場確實主要多鎖定在國中國小生,因為他們覺得高中大學生不愛買唱片,喜歡非法下載的音樂,在投資與報酬不成正比的情況下,便逐漸放棄這塊市場,但台灣少子化的影響,市場母體數減少,如果無法再利用不同風格開創其他年齡層市場,落實長尾理論的經濟法則,台灣唱片工業絕對會更快畫上休止符。長尾效應為什麼重要,這前面我其實都有提過,雖然唱片市場是前面80%的人主導,但剩餘的20%的消費族群不見得消費能力比較弱,相反的根據調查,那剩餘20%的產值卻是非常可觀的,例如唱片市場主要消費人口在國中生,但他們個人貢獻度有限,每個人可能最多一個月買個一到兩張專輯,但超過三四十歲的人,消費能力絕對是十幾二十歲族群的好幾倍。
ABBA、Beatles、貓王的專輯可以一賣三四十年,劉文正、鳳飛飛、白光的專輯卻已乏人問津,但他們的歌曲有其時代意義,當時唱片市場主要由黑膠唱片與大型卡帶(現在TAPE的前身)當道,歷經三四十年,還繼續擁有的人寥寥無幾,唱片公司應該擴展高齡化市場,來彌補唱片銷售的遞減,ABBA為瑞典每年賺進上億美金的外匯,如果全都要憑靠新人與新唱片來撐起這龐大的工業,除了風險大外,投入的行銷資源絕對是賣舊唱片的好幾倍。
先前與國外一家提供歌曲分類的公司討論風格劃分的相關事宜,我開門見山就提出必須將華語歌曲的分類落到單曲上,也就是說,華語歌曲風格的分類絕對不能再用過去以藝人為中心的劃分方式,但該公司也表明執行上的困難,但其實如果現在不做,勢必無法將華語、歐美、日本唱片市場接軌,例如某人喜歡周杰倫的『藉口』這首歌,如果依照該藝人分類的話,該歌曲絕對會被定義為RNB,但其實該歌曲有點Guitar POP的味道,如果無法明確的定義這首歌曲的曲風,就無法交叉販售其他類似的華語歌曲,甚至是利用歐美日歌曲來推廣華語音樂。(數位音樂的崛起,單曲銷售數字絕對在整體音樂產值比例會越來越高。)
這二十年來,主流唱片公司在複製搖錢樹的同時,並沒有好好教育大眾對於音樂該有的基本態度,讓消費者自己摸索的情況下,導致整個台灣唱片市場像是個黃昏夜市,一陣喧嘩後,很快的關燈落幕,我想這是大家都不樂見的,可惜的是台灣唱片公司老闆們並沒有這種遠見與體認,一昧的怪罪盜版與MP3業者同時,還對合法經營的數位音樂廠商綁手綁腳,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怨不得誰。
More from my site
About the Author
4 Comments on “唱片銷售遞減是誰惹的禍(下)”
Write a Comment
Gravatars are small images that can show your personality. You can get your gravatar for free today!
以前卡帶一片只有200,
現在cd賣到500,
便宜的也要350,
其實對我來說原因沒有那麼多!
原因只有一個….太貴!
空白cd一片的成本不過10元(不到),
商人害怕打亂行情,
堅持要賺取暴利,
那就去死吧!
經濟學上說,當價格提高,需求量就會下降,
替帶性高的商品,
提高價格不但利潤不會上升,反而會下降!
因為需求量的降低會吃掉價格上升的利潤!
cd是一種替帶性頗高的商品,
(因為消費者大不了可以不聽,或者偷用盜版)既然廠商不肯嘗試薄利多銷…消費者自然另謀出路!
小的現在在國外讀書, 小時後幾乎只聽中文音樂. 現在常常無法與旁人聊各種音樂類別 (genre). 像小的實在不知 alternative rock, punk, acid rock 有什麼差別. 當然本身是個音痴有絕對的關係… 但看著一般美國人對於一些基本音樂類別都有一定的認知, 而看看所認識的台灣朋友都不太懂這些分別,實在有些遺憾. 現在對華語音樂的喜愛度漸漸降低, 幾乎每首主打的旋律聽起來都差不了太多,大部分都是商業情歌, 或稱Chinese Pop (c-pop). 就算歌手本身很有特色, 但是同樣的類別反覆地聽, 歌手的特色也埋沒了… 只覺得一張專輯可能就只有那麼一兩首會讓我有別於商業歌的感覺, 那只那麼一兩首當然不會想去花錢買專輯. 就算有過半的歌曲是自己喜歡的, 但是常常這專輯會有一些歌曲根本完全跳tone, 整張聽起來覺得像張合輯, 而非專輯. 而歐美日的專輯反而感覺比較完整. 走進國外的唱片行, 全部都是以 genre 分類. 同一位歌手,但不同的專輯也有可能擺在不同的架子上, 而非台灣的男女,日韓,歐美. 國外的電台也分不同的genre. 有些只注重於jazz,有些只撥最新的pop, 而台灣幾乎就只有pop… 還有一件小的不太喜歡的事. 為什麼現在精選集都是雙CD? 什麼單片價, 20多首歌根本不叫”精”選, 只是把每張專輯的第一第二第三主打丟在一堆然後隨機決定他的順序的感覺… 唉 牢騷就發到這裡, 其實換個角度想, 在台灣能有國外的這些不同類別也有一定難度. 華語市場台灣佔了很大部分. 但小小一個島的人口有限. 沒有夠多人喜歡不同類型的歌曲. 如果只偏向一種比較冷門的genre, 那支持者也就小貓兩三隻, 無法生存. 反觀英文歌壇聽者廣泛, 就算偏向比較冷門的genre, 還是會有一大票人支持. 所以反而不需要太去在乎這種音樂是否為最popular最大眾化的音樂. 華語歌壇還得加油呀.
那個…很好奇,為什麼這幾篇相關文章都要放美女圖呢:P
TO 樓上
真是好問題
因為不知道要放什麼圖
又不想放自己的照片煞風景
所以選擇美女圖來陪襯
但平常並沒有特別收集什麼美女圖
每次都是寫完文章後
直接用MSN發訊息請朋友提供一張
他們提供什麼我就放什麼~~所以還滿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