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年終策劃︰07年華語唱片業白皮書之內地篇【Tom 專稿 2007.11.12】
- 星期一, 四月 30, 2007, 20:39
- 音樂相關轉載
- 1,124 瀏覽人次
- 3 comments
華誼歌手全家福
李宇春
華誼太麥二分天下 娛樂集團這邊風景獨好?
毋庸置疑,如今的內地歌壇是華誼兄弟和太合麥田的天下。
華誼和太麥不約而同的在2004年成立,前者是華誼兄弟投資公司與戰國音樂廠牌的結盟,後者則是太合傳媒和麥田音樂合作的產物。兩大公司的成立標誌著內地原創廠牌進入了一個娛樂集團時代。而緊隨其後的橙天娛樂、大國文化等公司,也與前者模式異曲同工。
07年,這兩家公司的藝人基本上佔據了內地歌壇的半壁江山。他們在藝人、唱片、演藝等各個方面摧枯拉朽的展示著自身的龐大實力。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不是在經營某個藝人,相反藝人是他們整盤棋局上的一顆棋子。從一刀切的唱片製作上評價兩家公司的優劣當然不夠明智,藝人的味道要遠遠大過音樂的本身。當然從藝人的全方位經營上,他們顯然走在了最前沿。首當其沖的華誼兄弟網羅了羽泉、周迅、張靚穎、李慧珍、BOBO組合、尚雯婕、黃征、楊坤等人。而太合麥田則擁有李宇春、麥田守望者、阿朵、滿文軍、後舍男生,年底又將龍寬、沙寶亮招至致麾。除了是猛砸大牌牌,我們不難發現入主兩大娛樂集團的成名歌手均來自原先的民營品牌,正大、竹書、京文再到更古老的天星唱片等等。這印証了內地廠牌的集體衰落,和資源的日益集中。老歌手相對於華誼太麥來說,少了推展上的風險,老牌藝人們當然也樂得其所。
而在新人方面,華誼太麥都採取了慎之又慎的態度。各自的當家花旦張靚穎、尚雯婕、李宇春是左右時局的重頭戲。而不論是華誼新人朱雅瓊、沈元,還是太麥的蛋糕炸彈、王凡瑞、鐘立風、莫艷琳的運作也都不甚成功。對於新人嚴重過剩的內地來說,華誼太麥自然懂得抓大頭放小頭。每年的選秀日漸成為唱片大鱷與娛樂集團的“互動”遊戲。華誼太麥的高起點早已決定了他們的領先地位,只不過這種勢力與音樂毫無關聯。
以“超女天後”為首的兩家公司明爭暗斗,也是粉絲們愛看的風景。這一點上以華誼宣傳手段最甚。從尚雯婕的“簽約門”事件到張靚穎的走光露點。相比而言,一直為民眾娛樂服務的太麥就太過“本分”了。
昔日“五大” 漸成港台歌手招待所?
韓雪
我們來說聲名顯赫的“五大”。雖然“五大”因SONY、BMG的合併縮小為“四大”,但瘦死的駱駝依舊比馬大。而現如今的狀況是什麼呢?四大唱片在北京上海設立的辦事處,逐步淪落成為港台歌手內地宣傳的招待所。“四大”佔據市場份額最大的SONY BMG。原本坐落於上海灘的新索唱片,當年以一口氣簽下毛寧、陳明、滿江、金海心、滿文軍的聲勢在內地名噪一時。結果這些年的慘敗經營直接導致2007年一年,新索都幾乎交上了一張白卷。沒有投入,自然沒有風險,新索很“本分”的完成了周傑倫、王力宏、張懸等港台藝人的推展工作。而一年下來僅有韓雪一人推出了一張《狂想的旅程》,另一方面,新索唱片早已放棄簽約新人。一切跡象表明,他們已沒有力氣折騰唱片了。
老野狼
與SONYBMG一起堪稱“難兄難弟”的是華納唱片。與新索純種的“海外造”不同,華納唱片最早是以海外的的資本與內地的人力物力,借殼上市的有力代表。華納中國旗下的華納麥田、華納普萊作為廠牌的經典合作,曾被認為是“民營+五大”的可行性模式。當然在中國做事都是人定勝天。隨著宋珂自立門戶創辦太合麥田,不久後許曉峰淡然離場,他們帶走的資源特別是歌手資源令華納遭受了一場沉重的打擊。原本高端配置的華納中國部一時間作鳥獸散。當然,再不好也比新索好一些。
繼去年推出金海心的唱片,今年華納內地部分先後發行了老野狼、郭美美兩張,前者是靠口碑靠宣傳就能維系的文藝類歌手,注定不會賣的太好,也不會賣的太糟。後者作為彩鈴歌手,看準了無線市場,這次繼續翻唱,選擇了“God Is A Girl”的中文版。這也說明07年的無線飯雖不好吃,但也比賣唱片靠譜些。
王嘯坤
相比於SONYBMG、華納的冷場,環球和EMI顯得稍微熱騰。環球的熱鬧來自於引進發行這塊,陣容龐大的港台歌手,基本上可以說香港老牌歌手和你搞不清公司的大牌都來自環球。而負責內地環球業務的是來自天韻和上騰兩家。天韻由最“大牌”的天王是韓寒率隊,加上一些不知名的新人。而環球上騰毫無疑問,已經是番茄台“我型我秀”的秀星大本營。今年,環球內地看似不錯的態勢完全由俞思遠 BIZ、王嘯坤兩張唱片決定,較為涇渭分明的唱片製作部分為他們贏得了一些口碑,但也不能改變環球內地中空的局面。除此之外的張敬軒則偏離到港樂的市場,已越走越遠。
花兒樂隊
最後隆重登場的EMI,無疑是這些大公司中狀態最好,就像他們的LOGO一樣紅光滿面。他們一方面作為EMI CAPITOL後方的有力宣傳輔佐,另一方面內地部確實有幾張拿的出手的一線牌。胡彥斌、花兒樂隊、許巍,這三大天王足以撐起門面。不過EMI公認較差的公關能力在張萌萌事件中再次顯露。由於張萌萌在百代旗下發行的唱片不被重視,引來了圈內同行對這家公司的口誅筆伐。其實,看似盛世的百代唱片也困難重重。胡彥斌選擇續約在人們的意料之中,走出“抄襲”風波的花兒變成內地首席娛樂樂隊,“疲勞期”後的許巍的創作狀態亦不得而知。不難發現EMI內地這些年的藝人都沒有變過。這家看似有條不紊的唱片公司,繼續吃著早期上海藝風的老本,藝人風格老化、過於商業娛樂化等弱點也漸漸顯見。如果看了除此之外的安以軒、安琥,EMI就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優秀了。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差別。
原創20年祭 老廠關門大吉?歌手提前退休?
張含韻
世上本沒有歌壇,內地廠牌多了就有了原創歌壇。恰逢2007年,正值原創歌壇二十年之際,年中便有大大小小的媒體紀念活動。不過回到現實,卻是一場悼念。
翻看一年的TOM原創歌曲排行榜TOP100榜單,驚訝的發現,2000年左右內地歌壇的一批“天王天後”們幾乎全部失蹤。那英、孫楠、韓紅、陳琳、孫悅、沙寶亮、斯琴格日樂等等等等,不是在邊緣徘徊,就已人間蒸發。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這些歌手所在的唱片公司都相繼進入了冬眠期,甚少發片,少有消息。如果說去年內地公司還苟延殘喘了一下,今年就被徹底打回了原形。
京文唱片、正大國際、摩登天空、竹書文化、天中唱片、大地唱片、麒麟童等這些曾經輝煌過的內地民營廠牌,一年都沒有任何動作。就算沒有停牌歇業,也肯定江河日下。曾經如日中天的天中唱片時下只有張含韻、王 等超女。偶爾竹書出現一條關於老總“第三者”的花邊新聞,也不過是回應了去年新人推展的失敗,到現下也沒有紅起來。而這些公司真正的當家花旦們,常年沒有新專輯推出,也只有接受時移勢易的殘酷現實了。這其實也與長久以來不健全的唱片機製有關,過長的發片間隔期,過單一的曝光管道,游離在大眾視線外的內地歌手嘗到了苦果。無可奈何花落去,人事內部的老化和經營不善,讓老牌公司只能在失敗中體味落寞。
“一人”公司當道 歌手複出的不二法門?
葉蓓
複出,還是複出。不在隱退中沈默,就在複出中爆發。經過幾年的蟄伏,2007年成為當之無愧的複出年。離開之前時,唱片公司還在,回來後就傳來了歇業的噩耗,今年選擇複出的歌手大多數只能單干,一個公司只有一位歌手的大有人在。“一人”唱片公司大行其道,遍地開花。
周傑倫離開阿爾發開始了“傑威爾”,從滾石“逃出”的五月天成立了“相信音樂”還開了演唱會。內地的情況更甚,有多少歌手似乎就有多少公司。老歌手中重新出山的葉蓓、陳明都是其中的有力代表。她們經過了事業的轉折,先後從老東家華納、京文跳槽,各自加入了銀基一幫行、六藝文化。對於這些新興廠牌,大家都鮮有耳聞。銷聲匿跡的孫楠據說也將結束了與華納的合約,選擇自立門戶。於是乎出現了大把“一人一公司”,在圈內極為風行。基本上來說,這些廠牌有一個鼎立的老牌經紀人坐鎮,不走大公司鋪張型的路線,將最多的精力投入到一個歌手的運營上,降低了成本開支,發揮了最大效益。一個歌手的成功就是整個公司的成功。但這些離開了大公司支援的老歌手也面臨著人氣和音樂上的窘境,翻身的難度不小。與此類似的是一些集約型內地公司,譬如鄭鈞創辦的“燈火文化”與擁有滿江、戴嬈、吳向飛的“易柏文化”。低調的“短平快”是這些公司不約而同的宣傳路數。
“演而優則唱” 反客為主唱唱主角?
袁泉
趙薇
上半年聽袁泉,下半年看趙薇。如果不出預料,明年的內地最佳女歌手很有可能就是袁泉趙薇之間的較量。在老牌歌手、秀星明星集體啞火的07年,曾幾何時的“雙棲動物”挺身而出,成為了內地的“第一天後”。兩位藝人順利躍升為唱片歌手,靠的也是幕後唱片班底的企劃製作。
在維京唱片結束旅程後,姚謙助航的“大熊星”可以看作是“內地版維京”。姚謙多年來的功底使袁泉的專輯大放異彩,延續之前劉若英、江美琪、趙薇的時尚+知性風格,很快就脫穎而出。姚謙多年來“女人緣”都不錯,在他的鬼斧神工下女歌手都能化腐朽為神奇,今年又簽下了李玟。相反在他手下的NO NAME、黃立行都半紅不紫。另一位昔日“姚加班”班花趙薇轉投MBOX,這一家由李泉投資製作的新廠牌因趙薇的加盟紅及一時,後又簽下了“夢想中國”的吳文景。MBOX延續了維京的時尚精細路線,並加大了WEB2.0、電子雜誌等網上宣傳力度。在今年所有公司的宣傳中,趙薇算是走的較為靠前的了。
除了趙薇、袁泉,今年初出茅廬進軍歌壇的藝人也是一大把。每家公司都有一兩位演員“主打星”。大國主推黃曉明,海蝶是李冰冰,EMI則有安琥、安以軒等等,音樂也以情歌為主。當藝人的老本被過分開墾而不加“施肥”,審美疲勞的到來是遲早的事。從趙薇袁泉的準專業到許多公司的業餘上馬,“演而有則唱”這碗飯其實並不好吃。
彩鈴救中國?還是秀星救中國?
當盜版下載猖獗唱片銷量走低的時候,中國的無線產業曾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成為了各大唱片公司的救命稻草。不過今年SP的風光不再,一整年都沒有一兩首叫座的彩鈴歌曲。一直以來中國無線市場都是兩極分化的,佔據主流的既有大牌歌手的熱門歌曲,也有網路音樂口水歌。但在今年這兩個領域幾乎都是慘淡收場。周傑倫、蔡依林、光良等人的新歌已沒有去年那麼紅火,主流唱片公司僅有陳奕迅的《愛情轉移》、王心凌的《愛的天靈靈》、周傳雄《藍色土耳其》表現尚可。
今年內地最流行的歌曲僅有一首馬天宇的《該死的溫柔》稍微撐得起門面。而馬天宇背後、由胡海泉投資創辦的EQ唱片,算是最新崛起主攻無線市場的唱片公司。以大面積發片為策略,EQ今年一次性發表了15張新人唱片。除了王冰樣、山野等少數歌手先期取得過一些成績,EQ的“樂宴”基本上毫無反響。而內地頭號無線經營商華友世紀,合作的華誼兄弟,今年在張靚穎、李慧珍身上倒是有一兩首稍有影響力的流行作品。而旗下的飛樂、鳥人這些曾經輝煌過的公司,繼續走低端路線。像邵雨涵這樣的網路邊緣歌手,有的只是嘩眾取寵的效應。而龐龍與陳小霞的合作讓人吃驚的同時,沒有大流行開道,在無線領域也沒有以往那麼吃香。
快男合輯
07年,彩鈴不能救中國,擁有最廣大粉絲群體的秀星又如何呢?又像是一個爛攤子一樣,讓人無法收拾。第一屆“快男”秀星再次出爐,源源不斷的新人被送入歌壇,明顯出現了營養過剩消化不良的局面。秀星市場形成了一個金字塔型的畸形模式。名次最好最高端的秀星被一線公司收購,例如李宇春、張靚穎、尚雯婕、BOBO等。此外一些秀星被海蝶、種子、步酷等公司“買入”,今年的胡靈、許飛、厲娜、陳楚生都屬於這種情況。至於剩下的大把大把的二三線秀星扎堆在天娛傳媒旗下,何潔、劉力揚、REBORN等雖有唱片發表,但市場反響卻已急轉直下。秀星的攪局已讓內地的新人市場無比混亂了,有短暫的人氣,沒有運作的實力,成為秀星的軟肋和公司的短板。在“快男”身上,天娛發行了快男13強單曲合輯和寫真集,讓他們又一次嘗到了甜頭。但在熱度冷卻後,留下的依然是殘局一個。除了湖南台,今年東方、江蘇等衛視的選秀節目已然式微,等08年奧運年過後再次回望,選秀可能只是內地歌壇轉彎時的曇花一現而已。
(責編︰李松岩) http://music.tom.com 2007年11月08日 15時28分 Tom 專稿 琳距離
More from my site
About the Author
3 Comments on “Tom年終策劃︰07年華語唱片業白皮書之內地篇【Tom 專稿 2007.11.12】”
Write a Comment
Gravatars are small images that can show your personality. You can get your gravatar for free today!
Howdy! I simply would like to give an enormous thumbs up for the nice data you will have here on this post.
I shall be coming again to your weblog for more soon.
Excellent pieces. Keep writing such kind of information on your page.
Im really impressed by your site.
Hi there, You’ve done an excellent job. I will certainly digg it and personally recommend to my friends. I’m confident they’ll be benefited from this web site.
I’m not positive where you are getting your information, but good topic. I needs to spend a while learning much more or understanding more. Thanks for excellent info I was looking for this info for my 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