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ohead網上發行新專輯 道統唱片工業去世【東方早報 2007.10.11】
- 星期一, 四月 30, 2007, 20:35
- 新聞剪貼簿, 音樂產業動態
- 1,997 瀏覽人次
- Add a comment
堪稱英國搖滾樂壇最有影響力樂隊之一的“收音頭”(Radiohead(聽歌))于北京時間昨日下午3點發行了第七張專輯《彩虹之中》(In Rainbows)。然而,別指望能在唱片店買到,因為這張專輯目前只能透過樂隊官網下載,價格則完全由歌迷自己決定。儘管“收音頭”強調此舉只是想簡化唱片發行步驟,並無意挑釁道統唱片產業,然而,樂隊拒不續約EMI並無視道統唱片發行和定價模式的舉動,在CD銷售市場日漸蕭條的大環境下,令各大唱片公司突然陷入了難以維生的境地。這一事件是否標誌著道統唱片產業已正式壽終正寢?為了迎接數碼時代的來臨,未來音樂市場究竟該如何變形?
【焦點事件】
“收音頭”發片唱片業變革開始
“收音頭”樂隊的上一張專輯《Hail to the Thief》發行于2003年,那也是樂隊與合作了10年的老東家EMI約內的最後一張專輯。恢復自由身后,樂隊拒絕與EMI續約,也沒有找新東家,而是自行籌備新專輯。樂隊主唱湯姆‧約克曾表示︰“現下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我們都該自問是不是真的需要唱片公司。我們很樂意與正在腐爛衰敗的道統唱片經營模式說再見。”今年夏季,樂隊開始錄製新專輯。按歐美大牌樂隊的出片和發行週期的慣例,即便樂隊迅速找到新東家簽約,專輯最快也要等到明年才能發行。然而,樂隊吉他手強尼‧格林伍德于10月1日出其不意地在官方博客上發帖宣佈,樂隊的第七張錄音室專輯會搶先在互聯網上露面。樂隊不但讓數碼格式的歌曲先于實體唱片問世,售價上更是革命性地將決定權交給歌迷。此舉意味著樂隊幾乎完全放棄了透過下載歌曲盈利這塊蛋糕。此外,樂隊還將推出雙CD加雙黑膠唱片的豪華套裝,但同樣無法在唱片店內買到,這個售價高達40英鎊(約民眾幣620元)的專輯套裝將于12月3日問世,只接受在線預訂。
【回應】
EMI︰要么擁抱數碼時代,要么死亡
在全球音樂獨立風潮大行其道時,道統唱片工業想要繼續存活,就得振作起來應對變革,找到自己的優勢,徹底地與獨立發行單位區別開。這是剛剛易主的英國EMI音樂集團發出的呼籲。
“收音頭”的自立門戶,不可避免地讓三年前與樂隊不歡而散的老東家EMI成了各大媒體的矛頭所指。兩個月前以24億英鎊收購了英國EMI的私募投資集團Terra Firma總裁蓋‧漢茲作出了回應,他要求EMI員工都要敞開懷抱歡迎音樂數碼時代的到來。
上周五,漢茲向EMI所有雇員發送了一份祕密電郵,英國《每日電報》引用其內容稱,漢茲將“收音頭事件”形容為“一個警示”,“我們都應該表示歡迎,並用我們自己的創造力和熱情來回應。唱片業長久以來都過度倚賴CD銷量而生存運作,反而忽視了數碼技術帶來的新契機。”他還預言,除非唱片企業所有人動“自我革命”,否則將有更多大牌藝人甩開唱片公司自謀發展,這對道統唱片公司而言無異于“死刑”。
【大環境】
唱片業逐年衰敗數碼市場增長驚人
根據今年上半年音樂風雲榜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06年內地發片總量不超過110張,相比2005年的210多張少了一半,比2006年港台樂壇的150多張少了1/3。但音樂下載盈利卻飛速增長。拿英國為例,1997年,唱片銷售總盈利為7780萬英鎊,之后逐年遞減,2006年已下滑至1390萬英鎊。相反,2003年還不存在的數碼音樂市場,2005年就貢獻了2650萬英鎊的盈利,2006年更達到了5300萬英鎊。在內地,有人直接將新媒體等同于唱片業的未來,各大唱片公司開始紛紛建立新媒體部門,以希望移開這部分盈利填補道統唱片市場的缺口。
近來,中國 移動等電信運營商不約而同表現出了對唱片業的興趣,今年上半年有海外媒體報道,中國 移動今年操縱英國私募投資集團TerraFir-ma洽購英國EMI。儘管中國 移動對此並未給出評論,但中國 移動總經理王建宙曾表示,公司對進入音樂內容領域十分感興趣。中國 聯通副總裁李剛此前也曾表示,公司已和超過23家唱片公司簽署合作計畫,並推出了手機音樂整曲下載業務。
在網路以驚人速度吞噬著道統唱片市場的同時,曾經最大的內容提供商───唱片公司的角色正在發生轉變。未來,唱片公司還能為歌手、為音樂人,做點什麼?面對部分忠于音樂品性的音樂人,你們是否還能無動于衷?
【餘波】
歐美大牌跟風“獨立運動”
“收音頭”的“獨立運動”不可避免地掀起了一場全球音樂業的“獨立”風潮。短短10天內,多支大牌樂隊陸續宣佈將擺脫唱片公司獨立發片,其中包括美國流行金屬樂隊“九寸釘”、英倫搖滾樂隊“綠洲(聽歌)”、放克樂隊Jamiroquai(聽歌)、英國獨立樂隊The Charlatans(聽歌)等。“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芳(聽歌)與新力只剩一張專輯就將約滿,他也對“收音頭事件”很感興趣。
“九寸釘”本周在樂隊官網上宣佈,樂隊已與老東家Interscope唱片公司約滿,未來將透過“新舉措”發行音樂。“我已經受控唱片約長達18年了,親眼目睹了唱片工業的基因(聽歌)變異。現下我非常高興地宣佈,我終于可以與歌迷們直接交流了﹗”英倫搖滾樂隊“綠洲”同樣沒有唱片約在身。樂隊宣佈即將在10月21日透過互聯網發行新專輯。英國放克舞曲樂隊Jamiroquai去年完成了與新力唱片約內的第八張專輯,樂隊暗示有意自立門戶,“下次我們再做新專輯,寧願透過互聯網發行。”英國老牌獨立樂隊The Charlatans則在英國廣播電台XFM的網站上提供了新專輯的免費下載鏈接。
【拷問內地市場】
唱片公司優勢正在敗落
“收音頭”的行為可能並不具有廣泛的推展性,這對藝人條件有著苛刻的要求,甚至成功也帶著偶然的意味。著名樂評人柯爾沁夫(blog)認為,唱片公司的優勢,隨著大環境的改變,特別對于成熟的、對音樂品性有要求以及有一批死忠歌迷的音樂人而言,逐年消失。內地以150元天價限量發片的左小祖咒,更是直接坦言,“主流唱片公司?他們自己都不好活﹗”
柯爾沁夫︰唱片公司優勢不再
柯爾沁夫分析,道統唱片公司的優勢在于,第一出錢為藝人發片做宣傳;第二他們比較有經驗,可以提供有效的品性,以至於不走彎路;第三借由公司廠牌的影響,比較容易進行推展。但隨著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發展,導致未來的可能性更多,藝人越過唱片公司直接與歌迷接觸也變得非常容易。特別對于那些對音樂品性有追求的藝人而言,唱片公司反而沒了優勢,“大唱片公司能做的,並不比別人多,也並不一定就更好。所以對于部分成熟又對音樂品性有要求的藝人而言,是否一定要繼續跟公司合作,值得思索。”以正在獨立製作唱片、準備僅透過網路發行的藝人曹方(聽歌,blog)為例,自己做反而可以將更多的心思花在音樂上。所以,台灣音樂人陳綺貞(聽歌)、范曉萱(聽歌)都選擇越過唱片公司發行唱片,香港的林一峰(聽歌),儘管其唱片由華納唱片發行,但內容完全由自己製作。而內地音樂人左小祖咒更是完全跳過大公司,從錄音、製作、印刷、壓片到發行,完全由自己獨立完成,他承認,“這樣工作很繁瑣。但主流唱片公司?他們自己都不好活﹗”太合麥田(blog)︰數字音樂(blog)是未來
在內地,一直高舉“新媒體音樂”大旗的,是宋柯旗下的太合麥田唱片公司。公司成立之初,宋柯就用1000萬元收購了200多首老歌在手機、網路等新技術平台上的版權,然後轉手賣給國內主要的手機增值業務運營商。有人曾幫宋柯算了一筆賬,那一年,太合麥田的銷售收入超過2000萬元,而其中彩鈴帶來的收入就超過1000萬元。昨日太麥副總張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諱言“公司在新媒體市場的贏利占到總贏利的40%”,用他的話來講,“數字音樂將是未來。”
但談及“收音頭”的這一行為,張璐認為,“他們能夠讓消費者自己選擇價格,這本來就是違反商業規律的,但像他們這樣的藝人,其收入主要靠的還是演出,所以這些音樂其實就是送給大家的。”
“收音頭”主唱湯姆‧約克曾以成名于互聯網的“北極猴子”樂隊為例證明唱片公司發掘新人的失敗,但在張璐看來,“北極猴子”的走紅有很大的偶然性,“主流大廠牌並不支持他們的音樂,他們也是在沒有辦法的前提下才把自己的音樂放到MySpace上發布。”以太麥去年簽約的網路紅人“后舍男生(聽歌,blog)”為例,即便在他們最紅火的時候,張璐仍不否認公司與他們簽約“很冒險”。但現下兩人已經為公司賺了不少錢,“但他們仍然離不開互聯網,在那上面他們的草根特質能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而這時候,公司做的就是整合營銷。沒有專業團隊的支持,很難想像藝人可以在互聯網上永遠保持人氣。”
【觀點】
羅比‧威廉斯(聽歌)所屬的唱片公司ie:music的創始人大衛‧恩多托芬對“收音頭”現象展望道︰“我認為還將有更多‘跟風者’。雖然自立門戶能否成功對歌迷數量要求很高,不過,既然現下全球唱片銷售勢頭逐年下滑,藝人再也沒有必要與唱片公司簽‘賣身契’了。”
已有超過300萬張唱片銷量的英國歌手詹姆士‧布倫特認為,“收音頭”這次的動作可能會對未來產生不利的影響,因為“任意定價”模式破壞了音樂人透過音樂創作獲取回報這一基本原則,“我認為音樂是有價值的,他們不應該剝奪音樂人獲取回報的權利。如果我的專輯不賣錢,我該拿什麼給樂隊、混音師和製作人付工資?”
前英式搖滾樂隊TheSmiths的吉他手強尼‧瑪爾對此則表示樂觀,他說︰“我認為這是個絕妙的主意,把定價權交給歌迷,讓歌迷有機會憑良心去判斷音樂的價值。你可以不付錢,但是如果你真的喜歡這支樂隊,你會透過付錢來表達你對樂隊的欣賞和認可。”
“北極猴子”樂隊的主唱亞歷克斯‧特納表示一直在關注“收音頭”這次的動作,他認為這種做法“很有意思”,但被問及“北極猴子”未來是否有可能採取類似的發行模式,特納則不願予以評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1日16:22 東方早報
早報記者李懿 張悅
More from my site
About the Author
Write a Comment
Gravatars are small images that can show your personality. You can get your gravatar for fre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