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歌”會咸魚翻生嗎?”【文章轉載 2005.09.02】

Published September 2, 2005 in Articles.
Tags: No Tags.

“廣東歌”,這個對內地人來說多少有些一頭霧水的詞,其實是香港人對“粵語歌”的俗稱,意思就是用廣東方言演繹的“粵語流行曲”,而不是廣東人做的歌,事實上,“廣東歌”絕大多數上是香港人一手炮制的,當然廣東人也愛聽愛唱,所謂“同聲同氣”嘛,在上世紀80-90年代,“廣東歌”曾鼎盛一時,其影響力不僅覆蓋了傳統以來一直說廣東話的香港和珠三角,更風靡了東南亞、美加等所有華人地區,甚至連視粵語為“鳥語”的中國北方城市,也興起一股又一股的“學粵語熱”和“粵語歌熱”,大有取代普通話成為“潮流國語”的趨勢。

可惜到21世紀的今天。好景不再,“廣東歌”地位江河日下,不僅不再具有統治全球華人歌迷的魅力,就連在大本營的香港和廣東也是每況愈下,2005年,香港最HIT的歌,已經不再是香港製造,而是由內地登陸的網絡歌曲《老鼠愛大米》。近日,“廣東歌”碩果僅存的一位中堅分子李克勤也公開慨嘆“廣東歌越來越難做了”,從黃金時期的一張賣幾萬,幾十萬,到如今只有幾千,因為不想眼看著唱片公司做廣東歌而死掉,克勤也不得發行8年來的第一張國語專輯,作為救市的一個措施。這一切,不禁讓人反思:“廣東歌”真的快死掉了嗎?如果是,其病根在哪裡?如果不是,它有甚麼靈丹妙藥可醫,能像廣東人俗話說的“咸魚翻生”那樣觸底反彈,再創輝煌嗎?

其實,廣東歌衰落的根子不是語言的問題,而是文化的問題,經濟的問題,一個語種的得勢,並不單純在語種本身的優劣,而是語種背後的文化的強弱,經濟的盛衰。追溯“廣東歌”的源起,其前身是廣東的粵曲小調,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周聰等文人為小調填詞,將它昇級為“粵語流行曲”,但那時還不能登大雅之堂,只是小部分人欣賞。而到七十年代中後期,許冠傑、顧嘉輝、黃沾等大師級人物的出現,將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樂融入粵語歌曲,才讓粵語歌成為真正大眾文化的標誌。

隨著香港經濟的起飛,社會昌盛,思想自由,到八十年代,粵語歌空前繁榮,並誕生了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陳百強、林子祥、徐小鳳、林憶蓮、達明一派等堪稱殿堂級的巨星,締造華語樂壇空前的神話,並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可以說,沒有八十年代蓬勃的經濟,也就沒有八十年代“廣東歌”的強盛。達明一派曾說過“八十年代是金光燦爛的年代”,這個“金光”其實背後就是文化和經濟。我們當時隨處可以看到,香港商人攜強大的經濟實力,一邊哼著時髦的“粵語歌”,說著廣東腔的國語,一邊披著“金利來”和“皮爾卡丹”,一身“金光燦爛” 地來到剛剛打開開放之門的內地,連自視甚高的上海人也辦起了“粵語學習班”。可以說,粵語歌的強勢,就是粵語文化和粵語經濟的強勢。

當時的“粵語文化”是一種開放式的文化,既有日本的,歐美的,也有中國古典的,廣東民間的元素,可說是中西合壁,百花齊放。在文化經濟背景的強力支撐下,“廣東歌”的產品製造自然非常優良,市場兼容性也空前之大,唱情歌的王子和玩樂隊的先驅都能擁有各自受眾,而其中的浪漫、自由和人文精神,更超越了語言的局限,成為中國人心靈共通的錶達。到九十年代初,“廣東歌”的唱片產值達到17億之巨,張學友的一張唱片,全球能賣到幾百萬張,只是收版稅,就已經夠養活一家寶麗金了。

而到九十年代中後期,香港經濟衰退,卡拉OK等日式文化入侵,黑膠改CD後因其可復制性客觀上造就了翻版的猖獗,香港唱片工業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而市場的低迷自然使得唱片公司更加如履薄冰,不敢求新求變,一味迎合低齡消費者做保險的K歌,因而“廣東歌”陷入了一個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歌曲越做越差,唱片越賣越少,聽眾越來越寡,市場越來越窄。不要說遠徵並不同宗的海外和大陸市場,就連本土的市場也門可羅雀。而內地的經濟在這十多年飛速發展,與香港的差距越來越小 ,客觀上,包括上海人在內的內地人已經不再“崇港”,而粵語文化的封閉性和自我陶醉感,因為經濟下滑更凸現其不思進取的一面,作為經濟身份象徵之一的“廣東歌”,至少在文化上已經從天上回到了大地。

客觀地講,市道低迷並不只是“廣東歌”面臨的問題,整個華語樂壇都受到翻版、MP3非法下載、BT交換文件等的衝擊,台灣去年最好賣的飛兒和孫燕姿今年都只賣了去年的一半,證明不只廣東歌,整個唱片業都在萎縮;但另一方面,彩鈴、IVR、3G等無線增值業務的興起又為音樂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因此,“廣東歌”和“國語歌”一樣,作為最能代錶華人思想與情感的流行文化,肯定不會消亡,而是會與時代共進退。應該看到,隨著9+2泛珠三角的整合,粵語文化的封閉性將會被打破,而融入更寬廣的華語文化。作為一個地方語種,“廣東話”和“廣東歌”必然無法再現當年一統天下的輝煌,但作為擁有7000多萬人口的特色文化,它在漫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仍然將擁有強大的生命力。關鍵的是,“廣東歌”這十多年來,能深入民心,傳唱一時的經典真的買少見少了。

左麟右李和許冠傑、達明一派復出演唱會在文化和經濟上的雙重成功已經證明:能繼承傳統精髓,同時與時俱進,與民同樂的音樂還是有市場的。如果“廣東歌”的製造者,唱片公司、歌手、制作人、企划人,能從絕境中悟出真諦,顛覆K歌先行的陳舊模式,以音樂為先,作品為先,聽眾為先,做出像當年《上海灘》、《滄海一聲笑》那樣反應時代、傳承文化、雅俗共賞的優秀作品,“廣東歌”久已阻塞的血脈又何愁不能再度打通,在華語歌壇和華語文化的大家庭中重占顯赫之地?

資料來源:http://oursandylam.com/?p=290

comments

About the Author

has written 274 stories on this site.

6 Comments on ““廣東歌”會咸魚翻生嗎?”【文章轉載 2005.09.02】”

Write a Comment

Gravatars are small images that can show your personality. You can get your gravatar for fre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