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群體小潮流回應慢 華語音樂自己害了自己(1)【北京晚報 2007.08.30】
- 星期一, 四月 30, 2007, 20:22
- 新聞剪貼簿
- 919 瀏覽人次
- Add a comment
誰都看得出,2007年的流行樂壇是最低潮、最沒有信心的。除去市場的崩潰和SP新管道的萎縮,除去不良商業環境之外,唱片公司乃至整體歌壇在創作上、在潮流引導上完全沒有了掌控力。當大量高人氣電視選秀新貴進入歌壇之後,唱片公司卻更加顯示出他們創作、包裝、提升藝人的能力實在是太低了。從台灣到大陸,華語音樂老氣橫秋,全無新意,充斥著單調、
保守、無能的氣息,而多彩、自信、創新早已不是主流。
但是,令人非常奇怪的是,儘管華語音樂出現如此之多的問題,但它仍然牢牢地控制著內地音樂市場,即使華語音樂已如此之差,但是,華語音樂在內地仍然處於一種絕對的統治地位。
單一台灣風
當過差的音樂控制、甚至是壟斷性地控制著市場與歌迷時,當音樂已如此之差,但媒體仍在自娛自樂,仍在重炒作、輕音樂時;當華語音樂不思進取、日益萎縮時;我們的音樂環境其實就如同太湖的藍藻爆發,水中的氧氣越來越少,水質越來越差,水中狂長的植物最終惡化水體,而真正的解決之道就是大量注入新的水體,使水質更新、氧分更多。
事實上,內地音樂陷於困境時,也是內地音樂處於泛濫之時。音樂的門檻越來越低,無論是網路歌曲,還是電視選秀,都體現了音樂向下的沉淪。網路歌曲熱讓大家產生新的、更加注重取悅低層市場的音樂價值觀,電視選秀則利用情感遊戲取代了舊有的音樂價值觀。
此外,內地音樂的路線性失策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在上世紀90年代,儘管大陸流行音樂處於原始狀態。但是,它卻有一種與港台流行音樂始終對抗的特殊氣質,一方面,大陸音樂有一種內在的粗礪、豪氣,另一方面,大陸在搖滾樂上更有優勢,大陸音樂有的很土,但有的很洋,大陸音樂價值觀也有一種獨立與對抗的意識。事實上,正是因為雙方各有所長,才形成了一種互補、一種多樣的華語音樂。但是,大陸音樂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全面導向台灣的音樂體系,希望透過學習台灣來努力縮小雙方的差距,並最終與台灣一樣出色。但是,結果卻是大陸流行音樂沒有個性,淪為準台灣流行音樂。而當你只是二手台灣音樂時,那麼,歌迷自然跨過你卻直接聽台灣歌手的作品。
當台灣流行音樂處於優勢。近而成為統治性、壟斷性的音樂時,台灣流行音樂的弊端也自然成為大陸歌壇的弊端。
台灣流行音樂與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相比已經變得更加沒有才華、膽量、理想主義;台灣流行音樂比之過去更加沒有自信心;台灣流行音樂比之過去更加注重二手經驗,也就是從日韓那裡接受一種適合亞洲的修正路線;台灣流行音樂比之過去更依靠低齡音樂與低齡歌迷市場,市場越來越窄,越來越危險。
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台灣音樂人在接受各種歐美音樂影響之後紛紛開始原創,那時的自信心、理想主義色彩都使得那時的音樂還有很好的多樣性,最具代表性的是滾石唱片。但是,上世紀90年中後期,台灣大量利用金錢拉動音樂流行,短期市場行為影響了整個經營。對低齡歌迷的倚賴使之更加注重日韓經驗,蔡依琳就是比照日本的濱崎步打造的偶像明星。音樂才能的喪失使得唱片公司越來越迎合歌迷,其引導性大為減少。結果是越迎合越難作、越難作越迎合,最終是一個惡性循環。
創作群體小
台灣流行音樂的局限性非常之大,台灣流行音樂按中國文化道統的價值分析,它更多傳承了江南婉約、細膩、綿軟、注重堆砌,吟月弄月的花間派風格。它缺乏流行音樂中激烈、強勁、衝突、叛逆、力量的重要元素,題材也太多無病呻吟,缺乏真正與青春期人群心理一致的訴求。老實、保守、沒有勇氣,並沒有真正成為年輕人文化代言人的自覺。台灣流行音
樂的軟,在全面影響壟斷大陸音樂之後,整個華語音樂更加軟爛,這也就是說,在這時,我們才真正進入一個靡靡之音的時代。
陶 在談及華語流行音樂時說,整個華語音樂的創作群體太小,經驗、靈感都不夠。一個新鮮血液出現帶來新風格之後,大家馬上跟風,最終使之爛掉,大家再等,之後又是一個不好的循環。這很好地說明了“中國風”從開始到迅速泛濫的過程。
樂評人王小峰也指出,華語音樂一直很爛,但過去每年還有一定數量的好歌支撐,但現下好歌越來越少,華語音樂之爛,水準之低就越來越清楚了。面對如此之爛的音樂,內地有三方面的選擇,一是更加倚賴台灣,比如倚賴周傑倫;二是向下層發展,比如更少音樂素質的網路音樂的流行;三是不問現實,熱心於懷舊,在懷舊中迴避現實問題。
在三個選擇中,無一例外的是大家沒有更大的視野,沒有超越華語音樂經驗之外的思考。
潮流回應慢
事實上,流行文化是有全球性流行與地域性特徵兩個方面。過度強調地方文化保護,過分強調弘揚原創的態度,也會產生很大的負作用。這種負作用導致華語音樂太單一、也太封閉,對全球流行回應遲緩。
在全球大部分地區,地區性音樂絕對沒有像華語音樂在大陸那樣佔有如此之高的份額。黃烽幾年前主管華納唱片歐美音樂的引進,他介紹說,港台音樂大體占6,內地音樂占2,歐美音樂佔有率不到2。他認為,聽華語音樂與聽歐美音樂的比例大致是10:1。而王小峰認為,聽歐美音樂的人群大致在2%至5%,而在日韓,儘管本土音樂占主導,但至少歐美音樂也有20%至30%的市場。王小峰還指出,全球許多地區,比如歐洲,從上世紀30年代就受美國音樂影響,日韓、港台地區也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受歐美音樂影響。內地則是改革開放之初各種流行音樂突然進入,完全沒有基礎,港台音樂成為最易接受的主流。事實上,鄧麗君和ABBA等西方狄斯可音樂是同時進入的,但最終是鄧麗君勝利了。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歐美音樂還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但由於市場壓力,現下大量媒體都在減少歐美音樂的播放。在收聽收視的壓力下,媒體的經營是傳播最多人聽的音樂,而不是讓更多的好音樂獲得最好的推薦。北京音樂台現下的歐美音樂節目每周只有四小時,但華語音樂每天就有三個小時。北京音樂台的李維認為,在中國,缺乏把流行音樂當做生活非常重要一部分的價值觀。現下不但歐美音樂沒人聽,就是音樂本身也正受到邊緣化的挑戰。比如,北京交通台靠語言聊天就取得成功,中央台、外地周邊電台都大量播放評書佔領市場,在電台領域,語言正在擠壓音樂。
華語音樂在大陸的困境恰恰是華語音樂本身造成的。太大的份額、太大的壟斷影響,單一的倚賴是需要改變的。有時,在希望其自身改變很難時,借助外力衝擊,刺激是很自然的選擇。華語音樂應該受到更多衝擊,應該受到一些冷落。甚至,為了提昇華語音樂、提升歌迷水準,應該提倡歌迷在一段時間內遠離華語音樂。只有引進更多新鮮、新銳的元素,才能改變一潭死水的局面。而求新、求變原本就是流行音樂的基本屬性,也是年輕人對流行文化的基本要求。
http://music.tom.com 2007年08月30日 15時11分 北京晚報 戴方
PS.這篇文章不錯,但我發現大陸的入口網站TOM再刊登不到一天時間,就完全消失在該網站~~哀~~
More from my site
About the Author
Write a Comment
Gravatars are small images that can show your personality. You can get your gravatar for fre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