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城國語力頒獎禮 繁榮的假象廉價的獎項【Tom 專稿 小娛 2007.08.05】

年中是頒獎禮的淡季,一方面這個時間不論是回顧去年還是總結當年的成績都不是很恰當,另一方面八九月份正是大牌歌手發片期或發片前緊鑼密鼓的製作期,很難抽出時間參加頒獎禮。新城電台選在這個時機舉辦一台頒獎禮似乎不合常理,但從運營的角度來考慮又不難解釋,畢竟新城電台在年尾尚有一台道統大戲、號稱香港四大頒獎禮之一的“新城勁爆頒獎禮”,一個

電台主辦兩項頒獎禮如果在時間上挨得太近根本無法操作,而且容易造成品牌模糊,減低在歌迷心中的分量,不如將其中一個頒獎禮選在淡季或許會斬獲更多歌迷的關注度。不過看罷獲獎名單,恐怕這個獎項仍要在歌迷們一片分豬肉的罵聲中收尾。

獲獎歌曲你聽過幾首?

“新城國語力歌曲”無疑是頒獎禮的重頭戲之一,但且不說21首獲獎歌曲的設定讓人莫名其妙,這些獲獎歌曲你又聽過幾首?我想大部分人對何耀珊《春天的微笑》、鄭希怡《小聰明》、曹格《3-7-20-1》等歌曲都聞所未聞,而S.H.E新近推出的一張專輯又有兩首歌獲獎,去年大熱的《千裡之外》連提都沒提,那麼,我們不禁困惑,獲獎歌曲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啼笑皆非的獎項設定

“新城勁爆頒獎禮”在四大頒獎禮中也是以分豬肉著名的,這一風氣沿襲到了“國語力頒獎禮”中,獎項設定巧立名目之多令人不得不讚賞策劃的想像力。如歌曲獎,除了21首“國語力歌曲”,尚有“熱爆K歌獎”、“熱播冠軍歌曲獎”,“年度歌曲大獎”,最諷刺的是獲獎歌曲“K歌不K、熱播不熱”(試問有多少人會唱鄧穎之和鄭融,光良的《I Am Who…》又曾唱的街知巷聞么)。而歌手獎方面,粗略的數下來就有“人氣歌手獎”、“最佳演繹獎”、“新勢力歌手獎”、“躍進歌手獎”、“內地歌手獎”、“男女歌手獎”、“亞洲歌手獎”、“至尊歌手大獎”等將近十項,各獎項之間的差別,恐怕只有新城電台自己清楚了。

和唱片公司間的拉鋸

其實,華語歌壇頒獎禮的爭獎、買獎早已是盡人皆知的“不能說的祕密”。在頒獎禮之前就爆出了環球歌手集體缺席的新聞,最終獲獎者大多在幾家唱片公司旗下歌手身上打轉,還是為唱片公司和頒獎禮間複雜的拉鋸關係做了清晰的注腳。我們不知道這個新聞是不是新城將計就計逆操作宣傳手法之一,但至少新城電台敢於赤裸裸的把獎項當做交易,分豬肉分的如此光明正大,這種當婊子就不立牌坊的心態還真夠豁達。

電台品牌之間的博弈

看了這么多對獎項本身的鞭笞,我們不禁疑問,新城電台為什麼要操作這樣一台頒獎禮呢?在香港道統的四大頒獎禮中,TVB主辦的“勁歌金曲年度總選”因TVB在電視媒體中幾乎壟斷的地位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論音樂的公証性,香港商業電台主辦的“叱 樂壇頒獎禮”又因以播放率統計為指數得到了廣泛認可;而主辦“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的香港電台因有政府支援,有一定的威權性;唯獨“新城勁爆頒獎禮”缺乏更多的關注點,顯得有些底氣不足。我們注意到,這四大頒獎禮背後的主辦方都是媒體,其中更有三個是廣播媒體,其中的競爭壓力不言而喻。所以,新城電台開始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華語市場,不但開創了“新城國語力頒獎禮”,而且“新城勁爆頒獎禮”也是最早向超女拋出了橄欖枝的港台頒獎禮,用獎項網羅內地最火的藝人和台灣藝人出席打響其品牌在內地知名度和關注度,這一招是很有遠見的。而在這場電台品牌之間的博弈中,新城電台靠頒獎禮而產生的話題性、娛樂性成為了其推展品牌的有效方手段。不過,新城電台用其在香港一貫的操作模式來做這樣一台面向華語的頒獎禮,恐怕會“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畢竟內地和香港的文化、尤其是娛樂文化還是存在相當的差異。

在香港歌壇日益沒落的今天,走出去是大勢所趨,請進來也是情勢所迫。從這方面來說,“新城國語力頒獎禮”未嘗不是提供了一個香港歌手和其他地區歌手交流的機會,也昭示著一貫固步自封的香港歌壇已經開始覺醒。至於獎項倒底頒給了誰,恐怕過了明天就不會再有人記得了,在一年又一年分豬肉的過程中,歌迷們早已學會處之泰然。或許,我們把所有的頒獎禮當做一個大PARTY、當做一場拼盤演出會更舒服一些吧。

http://music.tom.com  2007年08月05日 09時17分

comments

About the Author

has written 274 stories on this site.

Write a Comment

Gravatars are small images that can show your personality. You can get your gravatar for fre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