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調的海洋音樂祭【中國時報 2007.07.14】
- 星期一, 四月 30, 2007, 20:05
- 新聞剪貼簿
- 850 瀏覽人次
- Add a comment
中國時報 2007.07.14 作者:簡妙如、劉昌德
今年的貢寮海洋音樂祭,請來當代最能代表中國搖滾的崔健壓軸演出。但事實上,當崔健十點半終於要登台前,幾萬人潮卻在聽完張震嶽與MC Hotdog之後,一波波地往回走;這時上千的崔健死忠歌迷,奮力與偌大人潮往相反方向的主舞台走去,反諷地在暗夜沙灘上形成一個大反差的交叉線。
不過在大眾媒體報導中,海祭卻仍不脫「單日湧入破紀錄十幾萬人次」、「艷陽沙灘音樂比基尼」、及「勁歌熱舞High到深夜」等標準框架。如果深具批判力道的崔健,能夠激發我們反思,那麼是不是該追問:以公部門資金挹注舉辦的海祭,在連續辦了八年後,到底對於我們的音樂、社會、與文化,有怎樣的貢獻、又有怎樣的影響?
台北縣府以每年兩千萬經費在福隆舉辦的海祭,初期因為音樂風格鮮明,加上夏日倘佯沙灘享受免費音樂的迷人氣氛,不但鼓舞了獨立音樂,也推動了地方觀光,形成一個完美的文化經濟範本。然而,當地方政府競逐表面政績、而陷入人潮與經濟效益等「數字迷思」之下,公部門資金不足以支撐規模愈趨龐大的海祭。引入大資本的 7-11贊助,使得思樂冰的巨大模型及各類商品,盤據在搖滾音樂與海天之間。而以人潮及選票為依歸的政治人物,也愈來愈無法忍受原本以反叛及小眾為主的品味,轉向擁抱商業的主流音樂。過去海祭所帶起的較為深刻、且具紮根意義的獨立音樂文化可能性,就這樣逐步被稀釋與扼殺。
所以這兩年的海祭,不復見初期「拿主流音樂唱片換獨立音樂唱片」的文化宣示;不復見○五年獨立音樂人推動的「愛音樂、救沙灘」下,參與者對貢寮核四電廠、福隆沙灘流失等在地環保議題的省思;也不復見從○四年開始,透過紀錄片對參賽樂團的音樂夢想、以及見證福隆沙灘音樂盛事的史料意義。甚至,甫於台北電影節得獎,由北縣府發包、紀錄○五年海祭當中官方、商業、音樂、與環保之間衝突矛盾的紀錄片《海棠、馬沙與珊瑚》,在地方政黨輪替後,竟荒謬地遲遲無法發行。出資的北縣府對於海祭的想像,似乎停留在短視近利的媒體宣傳與觀光經濟,使得這個應長期耕耘、有在地意義的珍貴音樂及文化資產,遭到漠視與棄置。更不用說,台北縣內至今還未出現獨立音樂可持續演出的展演場地。
今年由於官方在五月底才確定得標者,倉卒作業使得獨立樂團報名數量大減,各項規劃也愈來愈像官方標案。崔健的搖滾,與海祭培養出來的海灘觀光客難以契合;而獨立音樂的樂迷,卻又已被連年擁擠、觀光趕流行氣氛更甚於音樂的人潮搞得胃口盡失。當搖滾樂迷提不起熱血殺到海邊朝聖時,就會出現今年如此尷尬又殘酷的結局。因此不甚明白海祭生態的崔健,在演唱反思中國與香港關係的〈超越那一天〉時,竟召喚出多名清涼辣妹上台共舞。以音樂為名、觀光為實的海祭,激不起聆聽與討論搖滾的熱情,也導致兩岸錯失了藉由崔健首度登台,在音樂、文化、乃至政治上對話的絕佳機會。
海洋嬌媚依舊,音樂動人依舊。但要使海祭中的音樂與觀光共存,就不能隨只求數字政績與宣傳的政治人物、以及湊熱鬧的媒體共舞。政府必須拿出長期與持續的文化政策與作為,包括對各地的中小型展演場地的經費補助與行政協助、扶持與獎勵獨立樂團的作品出版及流通、及尊重專業的音樂祭主辦者的自主性等,才能讓音樂扎根。真正的音樂表演及聆聽文化,跟拚數字政績及觀光經濟的官辦演場會,已到了必須分道揚鑣的時刻。
(作者二人皆為媒改社成員、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More from my site
About the Author
Write a Comment
Gravatars are small images that can show your personality. You can get your gravatar for fre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