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潮起潮落 CBGB與龐克運動縱橫談(轉載-音樂周刊95期)2006.2.28

  2005年是龐克運動30週年紀念,然而在這一年,卻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CBGB救亡運動。揭開這場龐克神話序幕的發源地——美國紐約CBGB俱樂部在這一年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俱樂部不僅必須支付BRC(鮑威利居委會)91000美金,還要負擔暴漲至每月40000美金的巨額房租;居委會主任馬齊·羅森布拉特(Muzzy Rosenblatt)以非法集會、安全隱患等問題對其進行各種指責與刁難;俱樂部與居委會簽訂的12年出租合約也即將到期,若不續簽新合約,CBGB就得搬家。俱樂部頭家、龐克老爸希利·克裡斯托(Hilly Kristal)可以選擇把CBGB搬到拉斯維加斯、新澤西或洛杉磯,但只有紐約才是他的家,也是街頭龐克們和年輕樂隊的聚集地,更是革新搖滾樂馳騁30年的龐克運動大本營。面對這一切,克裡斯托說︰“只要人們想要,我們就要盡力在這兒做下去,我們準備鬥爭﹗”

  起源與邂逅

  CBGB的英文全稱是“CBGB OMFUG”,CBGB是鄉村藍草布魯斯(Country Bluegrass Blues)的簡寫,而“OMFUG”是“給音樂愛好者的另類音樂”(Other Music For Uplifting Gormandizers)的簡寫。起初,頭家克裡斯托只是想給那些喜歡另類、藍草布魯斯音樂的年輕人們一個聚會的地方,因為在當時70年代中期,整個紐約城像這樣的地方少的可憐,但隨著1974年一天下午的一個小小邂逅,卻揭開一場撼動搖滾樂歷史的傳奇。
  
  當時克裡斯托正在CBGB大門口修理雨篷,三個穿著破洞T恤、破爛牛仔褲,正在CBGB所在的包厘街上閒逛的年輕人出現下他面前,年輕人們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干嘛呢?”,這3個分別名叫湯姆·瓦倫尼(Tom Verlaine)、理查·赫爾(Richard Hell)以及理查·勞艾德(Richard Lloyd)的人,正是後來出版《華蓋之月》(Marquee Moon)這張震古爍今,被《滾石》雜誌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搖滾唱片之一的樂隊“電視”(Television)的成員。一次簡單隨便的談話和幾天後樂隊經理人的一次拜訪,幾個星期後,樂隊獲得了第一次在CBGB演出的機會。雖然由於樂隊欠缺演出經驗,聲響糟得令人無法忍受,觀眾寥寥無幾,演出沒有獲得成功,但經過樂隊經理人的再三勸說,本想就此打住的克裡斯托給了“電視”再次演出的機會。一周後,克裡斯托讓“電視”跟另一支來自紐約皇后區的樂隊一起同台演出,希望能借助兩個樂隊之力,多吸引些顧客,而這支樂隊,非但沒有令演出增色,反而表現的比“電視”還要糟糕,他們就是日後成為龐克音樂教科書式典範的“雷蒙斯”(The Ramones)樂隊。
  
  兩場演出下來,雖然並不成功,但克裡斯托從這些年輕人身上看出一種新的音樂形式與精神,那種不求眩目的演奏技巧,以簡單有力的和弦奏出充滿破壞性的音樂,便是後來被稱為龐克的雛形了。最後,克裡斯托決定讓兩支樂隊每周都在CBGB舉行定期演出,想必是為了看看這群年輕人日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吧。

  在克裡斯托的推展下,從1974年開始,越來越多默默無聞,沒有與唱片公司簽約的樂隊、歌手都紛紛在CBGB亮相,雖然一開始許多人技術上並不過關,但克裡斯托看到了他們身上的潛在天賦與爆發力,以及對音樂的執著、對演出的熱情,於是或多或少都盡量滿足他們的演出慾望,除了上面提到的“電視”、“雷蒙斯”外,“對話頭”(Talking Heads)、“金發美女”(Blondie)、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等,未成名前都在CBGB的舞台上作秀過,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的龐克樂隊都以在CBGB演出為榮,甚至我們自己的“眼鏡蛇”、“腦濁”、“掛在盒子上”等樂隊也在到美國演出時,在CBGB上亮相過。

  ◎帕蒂·史密斯︰開啟浪潮的先知女神
  “耶穌死於某人的罪惡,但這不是我的錯”,帕蒂·史密斯這位詩人、歌者在1975年,有如未卜先知的女神般這樣唱到,於是搖滾樂的大門敞開,龐克的前景驟然開朗,這種對歷史、政治的敏感程度超過了之前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音樂,瞬間征服了全世界,而她也正是在CBGB發跡的,以及“電視”、“雷蒙斯”、“對話頭”、“金發美女”等樂隊,以這裡為據點和舞台,共同創造著這場龐克神化。
  
  稍後以“性手槍”(Sex Pistols)、“碰撞”(The Clash)為代表的英國龐克迅速崛起,並且更加臭名昭彰。“性手槍”主唱約翰·萊登(John Lydon)在著名單曲《神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中,竭盡所能的辱罵著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這為他贏得了極大的名聲,被亢奮刺激的不知所措的人們似乎認為英國才是龐克運動的中心。
  
  但是在70年代中期活躍的眾多英國龐克“精英”們,大都缺少了搖滾精神必備元素的另一面,即內斂、自省的態度,而這一點在帕蒂·史密斯或“對話頭”的作品中更加突顯出來,也因此被音樂界廣泛承認與接受的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龐克專輯是她的《馬》(Horses)。這是一部被譽為受到《聖經》啟示及象徵主義影響的詩篇,她時而咒語般咆哮,時又毫無人性的冰冷吟詠,加上無厘頭噪音山岳,低調簡約的鋼琴,以反浪漫主義詩歌的氣質呈現出來。有人將她的理念解釋為在極端女權主義,自暴自棄與咄咄逼人的鬥爭姿態間游走,而她正以消瘦、衰弱的身體,虔誠信徒般的執著,以布道者的模式實踐著這一點。從帕蒂·史密斯我們聯想到偉大的人性回歸、人類的終極命運、信仰、堅強、勇敢等詞彙,在其骨子裡是那顆沒有腐爛的、徹徹底底、干乾淨淨的淌著血的心。從《馬》,從CBGB開始,不知有多少人的生活為其改變,她是一聲發令槍,是整個龐克運動的序曲,是為流膿的當代庸俗流行文化掘墓的第一鏟﹗
  
  ◎“電視”︰游離於形式之外的另類龐克
  
  “電視”是CBGB的第一支樂隊,也是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龐克樂隊,早在1974年,電音大師布賴恩·伊芳諾(Brian Eno)就曾為他們製作過一盤小樣,但樂隊並不滿意,最終沒有錄製成專輯。不久他們發表了第一首單曲《小喬尼的珠寶》(Little Johnny Jewel),在正式加入CBGB後,直至1976年,“電視”才有機會出版了他們的第一張專輯《華蓋之月》,那時侯樂隊創始人之一理查·赫爾已經離開,他的狂暴無政府主義作秀與當時力圖以音樂家的立場進行創作的湯姆·瓦倫尼顯得格格不入。赫爾離隊後又先後組建了3支聲名顯赫的龐克樂隊——“傷心者”(Heartbreakers)、“Voidoids”、“暗星”(Dim Star),繼續在CBGB活躍。而在瓦倫尼領導下,“電視”推出的這張《華蓋之月》卻被很多忠實的龐克黨們罵為“步入龐克之外的歧途”。以當時枯燥的美式搖滾模式來講,《華蓋之月》已然完全脫離了這個概念,它沒有淫穢、猥褻的歌詞,沒有快速有力的吉他掃弦,沒有兩分鐘的歌曲,運用的和弦遠遠超過3個,甚至那張老實規矩的憂郁封面也找不到標榜龐克的事物字樣,然而從確鑿的精神立場來說,它又是一張百分百純粹的龐克唱片。長達9分鐘的標題曲是一場眼花撩亂的幻覺之旅,冗長緩慢的編曲,呼嘯而過的吉他Solo,會讓聽眾在漫無邊際的巨大壓力下徹底崩潰,這反而更加證明他們是龐克精神的貫徹者,那是以一種極為內斂的情緒所達到的跡近絕望的表征,從這個意義上,“電視”是腐朽的搖滾體制的革新者,也是日後“後龐克”精神的先驅。
  
  赫爾是一個攜著絕望出走的孤兒,他與瓦倫尼曾在一個寄宿學校服刑,而理查·勞艾德則在一個精神病院服刑,都是酷似監獄般的所在,他們正是以被世人稱之為絕望的東西維系著友情,為著在一起拋洒熱血的渴求,無論在下等酒吧、俱樂部或任何其他地方,他們都以最赤裸的姿態對塵世發出最強硬的控訴,可以帶你去天堂,也可以是地獄,總是以最坦誠的臉孔面對著世界,或許“電視”是整個龐克運動中最不可或缺的樂隊。
  ◎“雷蒙斯”︰三和弦龐克基督
  
  有“龐克基督”之稱的“雷蒙斯”,是最早樹起龐克大旗的樂隊,有如龐克定海神針般的三和弦就是被他們發明出來的,在極近奢華的“感恩死”(The Grateful Dead)、“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血腥國王”(King Crimson)等恐龍級搖滾樂隊叱 的年代,“雷蒙斯”就像一針強心劑,激醒了那個昏睡的搖滾年代。這四個來自紐約社會底層的青年,在結束了CBGB的首場演出後,甚至還不能確定自己是一支樂隊還是一群無賴。但無論如何,從那個時候起,龐克的革命之火已被點燃,搖滾樂歷史也已然改變了。
  
  他們身穿露屁股的牛仔褲,又臟又破爛的夾克,留著捲曲的齷齪長髮,以一個個淫穢的小故事,憤怒、詼諧的咒罵著,他們對三和弦以外的和弦沒有任何興趣,沒有一首超過四分鐘的歌曲,但事實證明這就足夠了,他們戴上了龐克的皇冠。“雷蒙斯”組隊時有這樣一條規定,樂隊成員必須改姓“雷蒙”,仔細看樂隊成員的名字︰喬伊芳·雷蒙(Joey Ramone)、迪伊芳·迪伊芳·雷蒙(Dee Dee Ramone)、約翰尼·雷蒙(Johnny Ramone)、馬基·雷蒙(Marky Ramone)、湯米·雷蒙(Tommy Ramone)、裡奇·雷蒙(Richie Ramone)、C·J·雷蒙(C.J. Ramone)。如此異教徒般的怪異行為恐怕也是“龐克基督”稱謂的由來。可以發現,雷蒙斯的很多歌曲名字中都帶有“我想要”(I Wanna)、“我不想要”(I Don’t Wanna),這體現出他們最質樸、人性的理念表述,極其分明的願望與憎惡,也是最原始的龐克精神。
  
  主唱喬伊芳一直堅信,那些很多年前就被認定缺乏藝術性的原始搖滾樂,其短小精悍、激動人心的曲子,蘊藏著大量的憤怒與能量。他刪去那些花哨的修辭,翻來覆去的重複著簡短又缺乏意義的歌詞,甚至“雷蒙斯”的每一首歌曲旋律都幾乎相同。所以很多專業人士都認為他們才能有限,甚至說他們是一支只會彈奏三個和弦的智障龐克。但他們似乎都忘記了,這才是龐克的實質,反音樂的音樂,“雷蒙斯”粗糙、短小的歌曲恰恰印証著這一點。樂隊1977年之前的所有曲目時間都只有兩分鐘左右,1976年發行的首張同名專輯,短短30分鐘卻囊括的14首歌,它的面世使得輿論界一片混亂。美國政府甚至將這種不安與憤恨的噪音看作是叛亂的預兆,因為當年正是美國獨立200週年紀念,然而觀眾們卻對這支只用了三個和弦就發表了龐克獨立宣言的樂隊讚賞有佳。“雷蒙斯”的龐克意志,漂洋過海傳播到英國,我們可以在“性手槍”、“碰撞”等樂隊的吉他和人聲裡,輕易捕捉到他們的影子,這種咄咄逼人的地下態度,確立了龐克音樂最基本的模式。
  
  ◎“對話頭”︰跨越疆界的文學龐克
  美國紐約傳奇龐克、新浪潮樂隊“對話頭”是唯一一支發跡於CBGB,但卻又成功蛻變、跨足於多種音樂領域的樂隊。他們在音樂上的探索精神直接引發了後龐克和新浪潮運動,並涉獵了瘋克、Ska、流行、雷鬼、鄉村等諸多音樂類型。樂隊領軍人物主唱戴維·伯恩(David Byrne)是個內向的悲觀主義者,也是個純粹的、極富魅力的藝術家,他在樂隊早期一首名叫《精神病殺手》(Psycho Killer)的歌中,以病態的唱腔探索著人格分裂。他表現的主題是被現實壓榨的變態可憐虫,活死人,有可能就活在你我身體中的某處,有一天他會鑽出來殺死我們的生活,這也是伯恩最為樂意表現的主題,從極度內省,精神病學的角度發掘人性,並灌以悲觀絕望的宿命思想,也是“對話頭”被譽為“文學搖滾”的原因。
  
  1974年,伯恩的工作是電影院領座員、影印員,然而在那個經濟不景氣的年代,他的失業並不難解釋;鼓手克裡斯·弗朗茲(Chris Frantz)和貝絲手蒂娜·韋茅斯(Tina Weymouth)畢業於羅德島設計學院油畫系,他們對紐約充滿好奇與期待,那是一個適合藝術家去做點什麼的城市;而鍵盤手傑理·哈裡森(Jerry Harrison)在加入“對話頭”之前,甚至連一塊手錶都買不起。
  
  很快他們在紐約Chystie街租到了一個破敗的小閣樓,那裡沒有裝修,沒有熱水和浴室,天花板也是破的,還有兩個污水槽,附近最常出沒的人是妓女和皮條客,他們就在那裡不分晝夜、肆無忌憚的大聲排練。CBGB酒吧就坐落在附近,當時“雷蒙斯”、“電視”、帕蒂·史密斯、“金發美女”等已經在那裡演出了一段時間,對“對話頭”來說,那是一個百分百屬於他們的地方,於是伯恩把小樣拿給克裡斯托聽,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得到一個在凌晨4點鐘為“雷蒙斯”做暖場演出的機會,那場同日後許多場一樣充溢著激情的演出,至今仍另樂隊成員們記憶猶新。
  
  從CBGB開始,“對話頭”逐漸為人們所熟知,音樂發展脈絡也日趨清晰,在成為當代龐克運動弄潮兒之後,他們並沒有因滿足而固步自封,伯恩個人對黑人音樂和電子音樂的喜愛,及對鍵盤音色的大量運動,使“對話頭”逐漸演變成一支時髦的新浪潮樂隊,布賴恩·伊芳諾也曾參與他們多張專輯的製作。二人又在1979年聯手推出了日後發展成Drum ‘N ‘Bass的雛形唱片《我在幽靈叢林的生活》(My Life In The Bush Of Ghosts),1987年伯恩甚至還同日本前衛電子音樂家 本龍一,以及中國作曲家蘇聰共同為榮獲多項奧斯卡獎的電影《末代皇帝》配樂,這時的伯恩和“對話頭”已經完全脫離並超越了龐克的概念,儼然成為一群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家。這一切,都是從那個紐約Chystie街195號的破敗小閣樓,從CBGB那個凌晨4點鐘的暖場演出開始的。
  
  救亡CBGB,救亡龐克精神
  30年後的現下,CBGB已經變成一種文化,是整個龐克運動興起、衰落的象徵。曾在這裡出沒過的樂隊、歌手遍佈世界,龐克文化的浪潮也席卷了世界各地,世界上所有的老龐克以及新興龐克們都把這裡視為聖堂,甚至影響到了龐克以外的其他領域。就在CBGB遇到這前所未有的危機時,世界各地也紛紛展開了CBGB救亡運動。
  
  2005年8月31日,著名的搖滾大佬,廣播節目主持人小史蒂文(Little Steven)與CBGB救亡運動組織共同合辦了一場義唱演出,用以籌集救亡CBGB的募捐資金。“子孫後代”(Offspring)、Misfits、“死亡男孩”(Dead Boys)等新老樂隊紛紛出馬支援,連“金發美女”主唱戴比·哈裡(Debbie Harry)也出來助陣,雖已年過六旬,但風韻猶存的她,身著一條印有“雷蒙斯”字樣的長褲在舞台上賣力演唱。演出最感人的時刻當屬台下觀眾隨著饒舌歌手弗雷爾·弗雷維(Flavor Flav)的吆喝,高舉右手比劃和平標誌,兩指分開代表和平,握緊拳頭代表力量,這不僅是對那個時代的懷念,也是搖滾精神的體現。
  
  願CBGB走好,願龐克精神永存。
  

文/Middle Finger 更新時間︰2006年02月28日

comments

About the Author

has written 274 stories on this site.

Write a Comment

Gravatars are small images that can show your personality. You can get your gravatar for free today!